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句芒智环”校园霸凌智能监测与干预系统的构建与成效

作者

彭雨阳 曹思嘉 杨司沐 晏佳彤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省渭南市 714099

摘要:本研究聚焦校园霸凌问题,设计并开发“句芒智环”智能手环系统,旨在实现对校园霸凌的实时监测与有效干预。通过集成多种先进技术,收集分析学生行为数据,提供精准预警和干预措施。研究过程涵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等阶段,结果显示该系统在试点应用中表现良好,能准确识别霸凌行为并及时预警,为校园霸凌防治提供创新思路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校园霸凌;智能手环;实时监测;预警干预

引言

校园霸凌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校园的和谐秩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智能设备防治校园霸凌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句芒智环”项目应运而生,旨在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霸凌监测与干预体系,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校园霸凌现状及传统防治手段的局限

校园霸凌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形式多样,包括身体霸凌、言语霸凌、关系霸凌和网络霸凌等。传统防治手段主要依赖学校规章制度约束、教师监督以及事后处理,存在明显滞后性和被动性。例如,教师难以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动态,霸凌行为发生后才进行处理,往往无法及时避免对受害者的伤害。而且,学生可能因害怕报复而不敢主动报告霸凌事件,导致问题被忽视。并且传统监控依赖人工巡查,存在效率低下与隐私侵犯危险。现有智能检测系统多聚焦单一模态(如摄像头),难以应对霸凌场景的多变形(如言语辱骂、肢体威胁)。

二、“句芒智环”系统设计

2.1 系统架构

“句芒智环”系统主要由智能手环、云服务器和手机应用端组成。智能手环负责采集学生的生理数据(如心率)、运动数据、声音数据,并通过IP通信技术和GPS定位技术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潜在霸凌模式。手机应用端则为家长、教师提供数据查看、预警接收等功能,方便他们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A [手环传感器] --> B (本地预处理模块)

B -->| 异常信号 | C (云端 AI 模型)

B -->| 正常信号 | D (数据暂存与压缩)

C --> E (分级预警机制)

E -->| 低风险 | F [家长 APP 通知]

E -->| 高风险 | G [教师终端介入]

G --> H (事件记录与存档)

2.2 功能模块

2.2.1 生理与运动监测模块:

传感器:PPG(光电容积描记)传感器检测心率变异性(HRV),六轴加速度计捕捉异常动作(如突然奔跑、挣扎)。

算法:基于 LSTM 的时序分类模型,区分运动状态与情绪波动(准确率 92.3%)。

2.2.2 声音采集与分析模块:

特征提取:MFCC + Log - Mel Energy 结合频谱图特征。

数据增强:添加 RNNoise 降噪、Librosa 音频裁剪(时长 ±5 秒随机扰动)。

2.2.3 位置追踪模块:

室内定位:采用 UWB(超宽带) + WiFi 指纹融合定位,误差 < 1.5 米。

通信协议:MQTT 协议实现低延迟消息传输(平均延迟 < 100ms)。

2.2.4 预警与干预模块:

采用层次预警模型,根据不同的监测数据组合激活相应防线。例如,当仅检测到心率异常时,触发第一层预警,向家长发送提醒;若同时检测到不友好语义和异常位置,则触发更高层级预警,通知教师并提供详细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干预。

2.3 关键技术的突破

技术难点 解决方案

多模态数据融合 设计注意力机制权重分配模型,平衡生理 / 语音 / 位置数据的决策贡献度

实时性保障 本地端预处理(裁剪、降噪) + 云端轻量级模型(MobileNet-SSD)

隐私保护 数据脱敏(删除个体身份信息) + 端到端加密(AES-256)传输

2.4 技术创新性

首次提出多模态融合检测框架,继承生理信号(心率/加速度)、语音语义(辱骂/威胁识别)、位置轨迹(GPS定位)数据,实现从感知层到决策层的闭环干预。

三、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1 实验设计

数据集:

生理数据:收集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300 名学生日常活动数据(采样率 100Hz)。

语音数据:公开数据集(RAVDESS、FSD1000)标注辱骂 / 威胁类别,模拟真实场景添加食堂 / 操场噪音。

评估指标:准确率(Accuracy)、召回率(Recall)、F1-Score、系统延迟(Latency)。

3.2 实验结果

3.2.1 识别性能

3.2.2 实时性测试

3.2.3 典型案例验证

案例 1:某班级发生言语霸凌事件,系统通过声纹识别触发三级预警,教师 5 分钟内抵达现场干预。

案例 2:学生因运动导致心率异常误报,通过双重验证机制(持续监测 10 分钟)排除干扰。

四、不足与改进方向

4.1 现存问题

方言适应性不足:粤语 / 四川话识别准确率低于普通话(相差 12%-15%)。

低光照环境受限:手环 PPG 传感器在强光下信噪比下降(需补充环境光传感器)。

伦理争议:未建立明确的误报申诉机制,可能引发家长对监控范围的质疑。

4.2 优化路径

多语言支持:迁移学习微调 Wav2Vec 2.0 模型,增加方言语音库。

硬件迭代:集成环境光传感器(MAXM8610)与备用电池模块。

伦理设计:开发用户自主控制界面,允许临时关闭非必要监测功能。

五、社会价值与应用前景

5.1 教育领域应用

预警机制:与学校管理平台对接,自动生成霸凌事件统计报告。

干预支持:为心理咨询师提供情绪异常学生的历史行为分析。

5.2 扩展可能性

疫情场景适配:结合远程教学摄像头,检测线上课堂中的语言暴力。

司法辅助:保存的音频/位置证据可作为霸凌案件取证材料。

六、结论

本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与轻量化模型设计,实现了校园霸凌事件的实时监测与分级干预,在试点中展现出较高的实用性与安全性。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方言识别能力,并建立完善的伦理审查与用户反馈机制。

基金项目:2024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723087)

指导教师:周碧英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