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标准化发展策略分析
伍永生
湖州南太湖新区城市建设发展中心 浙江湖州 313000 身份证号码:330502197008021016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然而,对建筑质量与安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就需要通过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来保障。建筑项目严格遵守统一的高标准,不仅能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更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并维护社会利益。
1 标准化在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中的作用剖析
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清晰界定施工现场的管理职责,还能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确保施工活动平稳且安全地进行。依托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相关单位和施工人员能够准确判断施工规范,进而保证施工活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借助标准化流程和方法,施工单位能对施工中的规范性指标严格把关,从而减少因施工不规范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此外,标准化还能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进而提升整个建筑领域的技术水准。更值得一提的是,标准化管理能够优化施工流程,缩短工期,通过明确各项标准,促使参与施工建设的各单位达成共识,缓解矛盾。同时,标准化管理还能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强化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安全事故,降低安全隐患,确保工人的生命安全,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相关单位需引入标准化管理方式,对施工期间的各项指标进行严格管控,从而提升管理水平。
2 建筑工程管理标准化发展策略分析
2.1 注重建筑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提升
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建筑工程管理标准化发展的关键支撑。将更多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就能够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标准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建筑工程管理标准化发展的技术主要包括安全通道设置、标识系统、材料管理等。
(1)BIM 技术。BIM 技术通过三维建模与动态模拟,可优化施工资源配置,实现进度与成本的精准管控。基于该技术,可以构建智慧工地管理系统。这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增强施工现场各岗位的工作效能。通过 BIM技术对施工的进度进行实时追踪,呈现时间进度信息模型,模拟项目动态过程,了解施工进程和时间的联系,有效实现对于建筑工程进度误差的调整,避免工期延误。BIM 技术通过三维模型实现施工进度动态模拟,采取较为理想的全方位管控方式,利用三维表达的方式进行实时监管。
(2)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对施工现场信息的实时采集、记录和分析,使其达到管理的理想效果。在应用大数据技术时,要确保对相应的设备进行优化,为技术优化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撑。同时也要注重网络方面的完善,确保大数据技术在采集相关信息后,能够及时传递到后台系统当中,方便管理人员以此为基础,采取下一步的标准化管理措施。
(3)视频监控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施工现场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从而及时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应用视频监控技术时,需确保 2 方面工作到位:一是规范视频监控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合理界定监控范围,并强化设备定期维护及权限审核,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与可追溯性。二是加强数据存储与备份工作,对关键信息实施即时备份与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安全且易于恢复。
2.2 强化法规体系建设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进程中,需强化加快法规制定和修订流程,引入动态调整机制,以便及时适应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如通过建立一个跨部门的法规审查小组,由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共同参与,定期评估和推动相关法规的更新,确保法规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考虑到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还可以引入更多的临时指导文件或短期政策,为行业提供指导和规范。
在强化法规的执行力方面,这不仅要求加大监管力度,还要采用更加灵活和科学的监管方式和方法。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例,借助于智能化监控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对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设计、材料采购、施工到后期维护的每一个阶段实施有效监督[2]。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监管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也能显著提升监管的全覆盖性及预警能力。而创造性地引入建筑行业第三方评审和认证,与知名的质量认证机构合作,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提高质量控制标准,提升国内建筑工程质量的竞争力。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不仅要适应当前的行业需求,更要能预见并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2.3 环境管理标准化
环境管理标准化旨在通过对环境的控制,将对施工质量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升企业形象等。相关单位在制定环境管理标准时,应遵循系统性、预防性、持续改进和全员参与的原则。基于施工建设指标,制定环境政策与目标,为全员提供指导,并确保相关指标可量化,以保障施工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包括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等,明确各部门在环境管理中的职责,确保责任到人。在实施环境管理标准和措施时,还需从资源有效利用、污染控制、绿化景观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估等多个方面入手,参照国家标准建立完善的管理规范体系,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损耗。同时,基于相关指标开展环境管理培训和环保宣传,做到持续改进和优化。
2.4 建立建筑工程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
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为建筑工程管理标准化提供坚实保障,确保标准化措施符合安全管理理念,助力建筑企业持续发展。
(1)能够加大建筑工程管理标准化的安全监督力度。确保对建筑工程管理进行科学高效的监督,将相应的责任落实,让建筑工程管理标准化发展的相关措施能够真正落实。针对这一方面,应确保安全施工制度的落实,让施工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树立安全施工的理念,并保证施工技术和施工理念标准化的落实。
(2)能够具有完善的制度基础。确保安全管理体系在推动管理标准化进程中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这一方面需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制度。同时,需根据建筑行业当前的新要求,对制度进行适时的更新与优化,以确保其时效性和实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需要各方面的综合配合和共同推动。从法律规范的严格制定到技术的持续革新,再到监管的有效执行和人才的培养,每一个环节都是确保建筑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通过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框架,为行业规范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未来应继续强化这些实践途径,促使建筑行业在安全、效率和技术创新方面都能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郑少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程管理标准化发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1):53-55.
[2]王定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标准化,2024(12):22-24.
[3]曾发翠.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程管理标准化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3(1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