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课堂评价设计
王洋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引言
在“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深度探索“导数应用”知识点,体现课堂评价设计有效性、可行性、创新性,为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在“导数应用”这一节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函数知识、函数性质、导数运算法则等。但按照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讲解,则容易受到课时限制,难以发挥课堂评价设计有效性。基于此,教师聚焦“导数应用”从教、学、评视角,聚焦“实际问题”抽象为“设计主线”,将教学重点聚焦在“如何解决函数”问题上,帮助学生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动的指南,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为课堂评价设计提供有效方法。精准化教学目标基于课程大纲、教材内容而设计,旨在促进课堂教学有序推进,帮助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构建高中数学观念等。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知识重难点。结合课程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制定出精准、全面的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教材“导数应用”为例,针对“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教学,教师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为: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导数的意义和应用。学生结合具体教学目标确定学习方向,以此锻炼课堂学习技能。比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精准化教学目标:其一,理解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解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践行“教—学—评”一致性目标。其二,掌握导数计算方法,促使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实践掌握导数计算方法,促使学生进行导数公式、导数四则运算系统学习。最后,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布置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评”一致性课程,帮助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借助“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过程,对教学、学习、评价进行统筹分析,针对每个层次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学习指南、评价标准等。同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将其分为不同层次,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相应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而调动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热情,提高数学课堂评价设计可行性。
以“导数应用”——导数运算问题为例,人教 A 版教材指出:“客观世界中有许多运动变化现象都可以表现为变量间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关系可用做函数模型描述,通过函数模型把握运动变化规律”。因此,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导数概念”推导常见幂函数、变形形式的导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导数的该男,充分锻炼学生知识掌握与应用技能。基于此“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引导学生锻炼掌握导数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探索课堂上关于导数的学习方法和路径,让学生亲自经历这一奇妙转变,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比如,在利用导数推导“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时,能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活动。
三、完善教学评价
首先,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培养学生客观思维。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应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能力,针对各个教学环节开展因材施教,从而体现教学评价的完善性和系统性教学作用。其次,教师将利用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科学评价,结合学生个体需求设置评价标准,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路径、明确学习方向,进而体现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助力学生提高高中数学学习成果。
以“导数应用”为例,在进行教材内容探究中,教师借助“导数”知识,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在“导数应用”中,能够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证明不等式、求曲线方程等,进而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导数应用”是高考考试的重点、热点,利用导数应用能够锻炼学生数学问题剖析、探究能力。比如,在探究“若x0 为函数 f(x)的极值点,则 f( χX0)=0 吗?”解析:不一定。缺少一个条件“可导函数”。反例:函数 yx 在 ρx0 处有极小值,而 f( Δx0 )不存在。其证明命题为:若 x0 为 f (ΦX) )的极值点,则 f ∂⋅(∂X0)=0 。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教师依托“教—学—评”一致性,将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技能,进而促进课堂评价设计发挥教育作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同时,教师采用“教—学—评”一致性目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榕平.基于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以“导数在函数研究中的应用”为例[J].理科考试研究,2025,32(05):2-6.
[2] 雷 洪 , 赵 岩 , 陈 进 . 导 数 及 其 应 用 教 学 [J]. 中 国 冶 金 教育,2025,(01):14-17+23.
[3]许素贞.基于教学能力大赛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导数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为例[J].科技风,2022,(3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