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汉语新词的维吾尔语翻译
于俊雅
新疆日报社 830028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新词语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发展的新动态、新现象。汉语新词涵盖了各个领域,从新兴的科技概念到流行的网络用语,从社会热点话题到生活方式的变化,都以新词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维吾尔语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汉语新词准确翻译成维吾尔语,不仅有助于维吾尔族同胞更好地理解汉语所承载的信息和文化,还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推动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一、汉语新词维吾尔语翻译的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在翻译汉语新词时,要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词的含义,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这就要求译者对汉语新词的语义有深入的理解,同时熟悉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和词汇系统,选择最恰当的维吾尔语词汇或表达方式来对应汉语新词。
(二)文化适应性原则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汉语新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维吾尔族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使译文符合维吾尔族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习惯。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汉语新词,不能直接照搬字面意思,而要进行适当的文化转换。比如,“红包”又称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在汉语中既有传统意义上装着钱的红色纸包,随着网络的发展“红包”也有在网络语境下电子红包的意思,在翻译成维吾尔语时,要考虑到维吾尔族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让维吾尔族读者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三)简洁性原则
简洁性是语言交流的重要要求。在翻译汉语新词时,应尽量选择简洁明了的维吾尔语词汇或短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冗长的表达。这样可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交流的效率,让人一目了然。例如,“共享单车”翻译成维吾尔语时,直接用简洁的词汇表达出“可以共享使用的自行车”这一意思即可,无需过多修饰。
二、汉语新词维吾尔语翻译的方法
(一)直译法
汉语新词维吾尔语翻译的直译法建立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意思相似性的基础上,要求源语与目标语在词汇组合方式和语法逻辑层面存在可对应关系。这种翻译策略的核心在于保持原词语的构词理据和表层特征,通过逐字对应或结构模仿实现跨语言转换。直译法的适用性取决于两种语言共享的认知框架和概念体系,当汉语新词的构成语素在维吾尔语中具有完全一致的语义映射时,该方法能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传递。实施过程需注意维吾尔语的黏着语特性,确保词缀系统和格位变化符合语法规范。理想状态下,直译结果应兼具源语的创新性,形成符合维吾尔语读者认知预期的自然表达。 如:“两学一做”“中国梦”“大数据”等词语采用直译法。
(二)意译法
意译法的本质是深层语义重构,其运作机制涉及概念范畴的跨文化调试。当汉语新词承载的语义场在维吾尔语文化体系中存在空缺或错位时,译者必须突破表层语言形式的束缚,在目标语认知体系内寻找功能对等的表达范式。这一过程要求对源语概念进行解构分析,剥离其文化特定性成分,提取可迁移的核心语义特征,再按照维吾尔语的思维模式进行概念重组。成功的意译需要平衡语义保真度与文化适应性,既要避免因过度归化导致的概念损耗,又要防止异化翻译造成的理解障碍。译者在操作层面需综合考量维吾尔语的隐喻系统、语用习惯和社会认知特点,通过创造性转换建立符合目标语受众认知图式的概念对应。如:“骨头案”一版指的是复杂性高和敏感性高,可能涉及到多方利益的纠葛、法律法规的模糊地带或者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件,维吾尔语直接翻译为“难的事件”;词语“赛博风”是一种融合了高科技、未来主义和反乌托邦元素的视觉艺术风格,其核心概念源自“赛博朋克”,意译为“高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风格”,简单明了;飙车“炸街”具体指的是在道路上超速行驶、追逐竞驶、频繁穿插变道、闯红灯、伪造变造遮挡号牌、猛踩油门制造轰鸣噪声等严重危害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干扰周边生活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这里的“炸街”意译为“产生巨大的噪音”。
(三)音译法
音译法是语言接触过程中的过渡策略,其功能在于处理源语文化特异性极强的概念项。该方法的实施分为语音转写和语义补偿两个阶段:首先根据汉语读音规则与维吾尔语音系的对应关系进行音位适配,随后通过限定性说明或语境化阐释构建概念锚点,帮助目标语读者建立音形与意义的关联。这种翻译策略的价值在于保持源语文化标记的同时实现概念导入,适用于专业术语、品牌名称等具有专有名词性质的词汇。操作时需注意控制注释信息的冗余度,在确保概念清晰的前提下维持译文的简洁性。如:“大福”(一种带馅的点心)“微信”“微博”等词语。
三、汉语新词维吾尔语翻译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哲学观念层面,汉语"天人合一"等传统思维在新词构词中留下的文化印记,与维吾尔语伊斯兰文化背景下的宇宙观存在解释鸿沟。其次是社会规约差异,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特有的"佛系""躺平"等价值取向,在维吾尔语社群行为规范中缺乏对应评价体系。最深层的困难在于隐喻系统的非对称性,汉语常用"龙""凤"等图腾意象构建的新词,与维吾尔文化中的"雄鹰""骏马"等象征体系难以建立等效联想。这种文化基因的异质性要求译者进行多维度的意义重建,既要在词汇层面完成符码转换,更需在认知层面架设文化理解的桥梁。
(二)新词语更新速度快
信息爆炸时代新词语的快速迭代呈现出三种特征性困境:其一是语义裂变速度超出术语规范化周期,如"元宇宙"概念在维吾尔语中尚未形成稳定译名时,汉语已衍生出"数字孪生""NFT 艺术"等关联概念群。其二是跨语言传播存在明显时滞,当汉语新词通过社交媒体扩散时,维吾尔语译者常面临"概念超前于语言"的表达真空。其三是译名系统自洽性难以维持,某个关键术语的译法变动会导致整个语义场连锁调整。这种动态性要求建立开放型翻译机制,包括实时追踪源语造词逻辑、构建弹性对应词库、开发共时性翻译策略等系统性解决方案。
(三)译者素质参差不齐
译者能力差异直接影响翻译产出的系统质量,复合型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翻译效能的瓶颈。理想的汉语-维吾尔语新词译者需要三重素养:对汉语新兴表达的敏锐捕捉力,对维吾尔语修辞传统的深刻把握,以及跨文化传播的专业训练。当前实践中,这三方面能力往往出现结构性失衡,导致翻译策略选择失当,难以在新词翻译中实现文化适应性与语言创造性的有机统一。
结束语
汉语新词的维吾尔语翻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语言文化交流工作。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准确性、文化适应性和简洁性等原则,灵活运用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等方法,以准确、恰当地传达汉语新词的含义。同时,要认识到翻译工作面临的挑战,如文化差异、新词语更新速度快以及译者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通过不断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汉语和维吾尔语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我国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楠,成世勋.汉语新词的维译研究[J].新楚文化,2025,(09):58-61
[2] 阿里木• 热西提. 探究汉语新词的维吾尔语翻译[J]. 新闻传播,2023,(08):115-117.
[3]高娟乔.汉语新词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0.
[4]潘玲.汉语新词的构成及其维译研究[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决策论坛”论文集(下).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201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