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县新城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汤皓杰
石屏县新城乡农业农村发展和财务服务中心 云南红河662202
1 当前新城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当前新城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明显特点:1.1 基础较为薄弱,区域分化突出
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资源富集村,自身发展优势明显,原有基础根基较为牢固。而对于单纯以农业为主或者较为偏远村庄,自身整体基础孱弱,可发展选择非常少[1]。近年来“空壳村”实际占比显著降低,但“相对薄弱村”还依然存在。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比较低。年经济收入低于10 万元的集体还比较多,如下新寨村委会、盘指挥村委会,这些村委会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等维持经济支出。个别村庄甚至存在历史债务“包袱”,如牛苴村等,必然会对其高质量快速发展形成掣肘。
1.2 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持续性不够
新城乡的经济模式依然存在大量依靠租赁为主的经济模式,如丁磨小组的集体机动地土地出租年收入约2236 元,马扒岭小组的村内闲置学校出租年收入约 10000 元,下新寨村委会的养牛场出租年收入约20000 元,这种模式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可扩展收益空间非常狭窄,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且存在诸多合同风险。随着服务经济发展加快,越来越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其中,为新城乡的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等。例如:由新城乡人民政府投资 750 万建设了集果蔬仓储物、运输和销售一条龙服务功能的马扒岭果蔬仓储物流中心。投资50 万建立了竹笋加工厂,开辟了新的竹笋经济渠道。但这些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盈利能力与规模还有待提升,产业经营型比例较低,特色种养加工规模有限,盈利程度有待提高。如芭蕉箐村的甜菜种植基地虽然已成立了甜菜产业种植协会,服务特色甜菜产业种植,但甜菜种植规模仅 200 余亩,已产生经济效益的约 100 余亩,年经济收入 100 余万。新城乡开发了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如:牛苴村万亩竹林徒步探险、马扒岭村天生桥生态避暑基地、他个村土林放空露营基地;但这些旅游资源集中度不高,游客服务配套不足,知名度还比较低,存在技术、市场、人才等诸多潜在风险[2]。
1.3 政策依赖性明显,内生动力欠缺
对于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而言,必须要有足够的启动资金,但对“相对薄弱村”而言,启动资金欠缺,使得项目选择与推进过度依赖政策,“造血”能力不足。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缺少过硬竞争力,盈利潜能较为干瘪,容易受到外部扶持政策或市场环境干扰。村干部在参与农村集体经济上能力与动力不够,主要原因体现在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缺少应有的攻坚尝试心态。同时缺乏直接的经济激励制度,导致其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突出也是一大因素。
1.4 管理规范性不够,潜在问题较多
“村账乡管”实现了新城乡全覆盖,但围绕“三资”管理仍然存在突出问题,体现在合同管理、资金管理、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主要表现在资产承包过程中合同签订不规范,甚至存在口头合同现象;资产承包产生的收入入账不及甚至坐收坐支等现象;资源清查信息不全面,登记不准确等问题急需解决,也必然会对乡农经站提出更高要求。其次,村级财务基础核算与资金安全等方面还需不断加强。一些农村集体经济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内部包括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等权责还不够清晰,民主治理要走的路还很长。
1.5 缺少专业性人才,支撑体系薄弱
对于很多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而言,缺少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虽然各集体经济组织均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但由于乡村人才外流,这些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往往是由村干部兼任,他们既忙于村两委业务又承担集体经济组织业务,精力有限,且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能力不高,技术支撑明显不够,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还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在乡村旅游、农业产业或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培育上,相应的技术指导还没跟上,市场信息服务还不到位。新城乡农经站现有工作队伍人数不足且在专业知识结构等在满足精细化指导需求上还
较为乏力,所以在提供指导等方面还面临很大压力。
2 新形势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
2.1 分层施策加快基础薄弱问题化解
首先,差异化帮扶。对资源禀赋突出的村庄,大力推动商贸服务、本土特色经济作物再加工,实现存量资产的持续升级。例如依托已开发的冷链物流仓储中心进一步开发农产品初加工业务。对以农业为主或地理位置偏僻的村庄,可实现关联村庄的整合,以资源整合推进种养殖产业,以点带面实现整体突破。其次,化解历史债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让集体经济组织轻装上阵,多层面对闲置资源进行盘活等。
2.2 建成多元化可持续收入体系
首先,加快租赁经济的生机,以第三方引入服务于租赁经济晋档升级,确保合同更加规范,收益更为稳定,风险更加可控,探索建立以乡镇为基础的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确保招租等环节更加规范。其次,持续壮大服务型经济能力。积极对村集体经营的生产型服务组织进行支持,可提供专项政府购买服务。在乡村旅游等发展上,探索“村企合作”等新型模式。另外,可由乡农经站居中协调,有效对接科研机构,加快特色产品项目的推广、深化等。
2.3 激活内生动力增强适应能力
首先,加快构建创新资金支持机制,包括但不仅限于推出以乡镇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孵化基金,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提供免息启动贷款等。大力推动高素质村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头雁培育计划”,为入选村干部搭建各种教育培训和学习机会,为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助力。
2.4 持续增强管理规范监督
首先,以数字化提升“三资”管理成效,构建更高水平的管理平台,确保及时预警,并实现资产动态管控等。实现每季度村级财务定期公开,重点落脚收益分配是否合规等方面。其次,突出法人治理成效,发挥乡农经站等的作用,强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管理、制度建设等的指导[3]。再次,大力推进“阳光治理”,真正将“民主”嵌入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等全过程。
2.5 持续强化技术人才力量支持
深刻认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人才与技术的迫切需求,多层面推进柔性引才与本地育才相结合,实现不同层面智慧力量的有效释放、引领,包括聘请企业退休技术专家等。发挥好乡农经站等政府部门的作用,为村干部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教育指导,涵盖财务核算等。还需要推动农业企业、地方高校等的联动,致力于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配套支持和帮助。
结束语:农村集体经济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农村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增加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度,乡农经站必须从多角度多层面谋划,制定更具指导性的举措,才能更好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彰显乡农经站的作用,从而汇聚资源力量服务于乡村全局的改革突破、转型发展,坚定走好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博,任雨乐.组织关系重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共同体的生成过程与形塑机制——基于“国企带镇村”的调查[J/OL].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5-07-30].
[2]杨青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经济职能的法律限定与实现进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64(04):25-36.
[3]吕欢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影响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策略[J].山西农经,2025,(1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