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机制障碍与优化研究
苏增术 任建红
青岛工学院
引言
高校的资助育人已经由传统的经济资助,逐渐向综合育人转变。多元协同视角利于校内外资源整合,增强育人实效。但目前的协同机制还存在阻碍,急需探寻优化路径。本研究立足于机制建设的现实,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帮助高校形成一个高效,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一、高校资助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的重要性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已由单一经济救助向全面育人转型,需将资助融入思想引领、心理关怀、能力培养等环节,推动教育公平与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协同机制推动了校内外主体的合作,突破了部门壁垒,资助功能由“输血”走向“造血”,提升了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现行奖助学金,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的制度缺乏协同,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和育人效果。通过搭建跨部门协同平台加强信息共享,优化流程配置和校内外资源整合等措施提高精准服务水平。引进社会企业,校友力量,扩大“学校—社会—家庭”协同网络,提高育人工作系统性与可持续性,促进高校资助育人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高校资助育人协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协同主体职责界限模糊协作动力不足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涵盖了学生事务部门,院系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和社会资源等多主体,但其职责边界尚未明确划分,工作重心有交叉或者空缺,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或者重复劳动。有的部门协作意识不强,仍然用本位思维去推动工作,没有形成统一的育人合力。有效激励机制的缺失,造成一些参与方协同工作的积极性不强,在工作上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从而影响了整体协同效率的提高,也难以为全面育人目标提供支持。
(二)协同过程机制缺失育人实效性有待提升
协同过程中协调机制不健全、制度保障不到位、信息传递有障碍、数据共享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育人的连贯性、针对性。各个环节缺少标准化的流程和质量评估体系以及协同工作更多地依靠单个经验的驱动造成实践效果不均衡。一些协同项目缺乏闭环管理、过程监管不力、育人成效量化反馈困难等问题影响了后续的完善和持续优化。协同机制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高效和可持续运行的系统,限制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向纵深推进。
三、高校资助育人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明晰多元主体分工构建高效沟通机制
高校资助育人协同工作需要打破部门壁垒,推动主体间分工科学合理。需围绕资助工作链条,明确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学院、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校外合作机构等多元主体的职责边界。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岗位职责清单的建立避免了职责的模糊和交叉。对跨部门合作的事务,要建立固定的沟通协调机制和定期的协同工作会议,并及时分享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和部门数据壁垒的开放,实现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业表现、心理健康和就业能力多维数据的实时分享。主体之间以权责明确,信息互通为前提,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合作制订个性化支持方案,从而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工作局面。加强校领导在协同工作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常态化督导机制、推动各参与主体形成协作共赢氛围、提高总体沟通效能和协同质量。
(二)完善协同运行制度健全育人评价体系
有效的协同运行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保障。需围绕协同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协同运行规范,包括工作流程标准、信息管理制度、协同激励政策与责任追溯机制。通过完善制度,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保障协同工作稳定有序推进。推动协同运行过程透明化,强化过程监督,及时发现并整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构建系统化、可量化的育人评价体系,围绕学生思想引领、心理素养、学业发展、职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维度,建立全过程、多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和反馈对协同育人的效果进行动态评估,促进各个主体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模式。建立协同工作成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并在部门和个人的工作绩效考核中加入考核结果,提升主体的协同动力。以制度完善和评价体系建设为抓手,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协同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精准化,有效促进育人质量和学生获得感的提升。
结论
高校资助育人协同机制的优化,需要着眼于主体分工清晰、沟通机制有效、制度运作规范、评价体系完善。不断推进协同治理能力建设,强化各方面育人的协同动力,推进资源共享和融合,全面提高资助育人工作质量。今后需要在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上不断健全协同体系,构建更具有育人成效的高校资助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黎贺桃. 民办高校教师参与资助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 中华传 奇,2023:9-11.
[2]李强.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问题与对策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8,20(12):5-7.
[3]焦中宁.高校资助育人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政策初衷与实践困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15(1):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