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卓越人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浅谈

作者

曹敏

(吉林建筑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加速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所以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多种实践环节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连接高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在新时期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4]。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其人才培养不仅仅需要学生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要求学生能敏锐的判断行业发展需求,掌握扎实的工程实践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环境,而且使学生可以近距离了解和上手实操先进的生产设备,真正的触碰到行业最前沿研发与生产技术,从而帮助学生加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

所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区域发展,以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 专业建设为契机,培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实现产学研用,帮助学生巩固理论、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能力,建筑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与亚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寒地建筑卓越人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求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突出的卓越人才,并在过程中深入探索卓越人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有效路径,为高校相关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卓越人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基础

1.1 基地依托单位整体情况

亚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涵盖预制建筑、商品混凝土、水泥熟料等多个业态,并在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市政管廊、海绵城市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新产品开发及生产,企业生产与建筑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就业方向契合度极高。企业人才队伍中现有正高级工程师 13 人,副高级工程师 124 人,具备一支指导能力突出的技术人员队伍。集团以“绿色建材”为核心,创新发展,在、沈阳、哈尔滨、大连建设了 4 个建筑工业化制品产业园,拥有 1 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0 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开发新产品 34 种,新技术 164 项,获国家授权专利 200 余项,发展思路清晰,现代化实践场所种类覆盖全面。

1.2 学校及专业整体情况

建筑大学现有专任教师 880 名。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项目人选等学者 130 余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4.68 亿元。拥有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9 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120 余项,各级纵向科研项目 1200 余项。各级奖项 300 余项。与亚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具备很好的人员与技术交流条件。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始于 1995 年,是建筑大学长期重点建设和支持的专业和学科之一。专业现有任课教师有 68 名,其中正高级职称 12 人,副高级职称 25 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 46 人,教师队伍中多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高级专家、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B、C、D类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专家称号。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16 人,教师人才队伍齐整,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展开相应的共建工作。专业还拥有一个实验中心及五个教学科研平台,现有专业实验室 37 间,建筑面积5700m2,实验室设备总值达到 6000 余万元,各类仪器设备 1720 台/套,技术开发与实践交流基础条件坚实。

2.卓越人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

2.1 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校企双方遵循“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围绕基地建设目标,企业与学校基于自身需求,携手共同革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课程体系等,从而推动产学研融合。

机制注重学生知识“点”、能力“线”、素养“面”、综合“体”的全方位培养,其中“点”聚焦基础知识点,“线”强调技能发展路径,“面”涵盖整体素质提升,“体”则整合所有方面,形成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并将院校、企业、专业、社会及家庭对学生的评价融入到整个机制中。

2.2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吉教高〔2021〕19 号“关于印发<全面深化“四新”建设加快推进本科教育提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 的通知”要求,将“双师”

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作为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

校内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定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到亚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发、生产线管理等实践工作,深入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围绕专业特点与企业围绕绿色建材、住宅产业化等方向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吸收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校外师资队伍建设:企业选拔责任心强、技术水平精湛的工程师组成企业导师团队,参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等环节。同时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校内与校外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多层次、多方位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规律,构建以现场教学、顶岗体验、项目实践、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优化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全新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切实保障各类实习、实训时间和质量;改革现有实践创新场所及设备管理制度,实现实验室全天开放,实验设备随时预约测试。强化实践平台作用,在过程上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基础理论与产业前沿的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独立创新能力。

2.4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建设

科学且规范的制度体系是保障一切环节良好运行的根本保障。所以在各项制度构建时,须遵循以下四项核心原则:一是制度建立应突出“校企协同、互利共赢”;二是需结合企业现行制度体系和国家政策法规,贯彻“一切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宗旨;三是制度框架内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估与考核机制;四是应着力将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养重点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深化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综合素质培育,从而塑造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抱负、有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2.5 实践教学基地开放性建设

作为省级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功能需兼具开放性与示范性。

首先基地应面向开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或相关建筑材料专业)的高校,通过公示实践项目、开放项目申报等机制,吸引包括合作单位建筑大学在内的全国高校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教学。

其次基地应立足东北地区高校建筑材料类人才培养需求。基地主体设于市,辐射范围覆盖整个东北三省,凭借资源优势为东北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涵盖材料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支持。

4.结语

卓越人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且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长期投入、协同推进。建筑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与亚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寒地建筑卓越人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对建设基础的逐步夯实、培养机制的逐渐完善、师资队伍的持续优化、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管理制度的健全及开放性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基地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不仅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为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等需求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校企将继续深化合作内涵,聚焦行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培养更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然, 张荻, 王宸. 产学研合作汽车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黑龙江教育, 2025(08):45-50.

[2] 杨东生, 刘晓妹, 王立英, 朱禹铮.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浅谈[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10):1-3.

[3] 赵希荣, 朱中华.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 高教论坛,2010(7):45-47.

[4] 汪烈焰, 朱超锋, 林楚宏, 何江琴.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大学教育, 2016 (11):38-39.

作者简介:曹敏,1995 年 10 月,女,汉,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博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高压下材料的物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