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民汉双语翻译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工宣传中的创新举措

作者

希吉日

内蒙古圣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17200

一、引言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多元的民族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对于内蒙古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政工宣传作为传播党的政策、凝聚民族共识的重要手段,在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需要充分考虑民族语言和文化差异。民汉双语翻译作为连接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纽带,在政工宣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创新民汉双语翻译工作,能够更好地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各个民族群众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二、民汉双语翻译在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政工宣传中的重要意义

2.1 促进政策传达与理解

内蒙古地区有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语言习惯。民汉双语翻译能够将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重要讲话等准确翻译成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确保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政策内容,理解政策意图,从而更好地支持和配合政策的实施。

2.2 增强民族认同与团结

通过民汉双语翻译,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以少数民族群众熟悉的语言形式进行传播。这有助于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3 提升宣传效果与覆盖面

在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汉语水平有限,如果仅使用汉语进行政工宣传,会导致宣传效果大打折扣。民汉双语翻译能够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能够接受到政工宣传信息。

三、当前民汉双语翻译在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政工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3.1 翻译人才短缺

目前,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专业的民汉双语翻译人才相对匮乏。一方面,既精通汉语又熟练掌握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并且具备较高政治素养和翻译水平的人才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双语翻译人才。这导致在一些重要的政工宣传活动中,翻译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宣传效果。

3.2 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双语翻译人员对政治术语、政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译、漏译等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不同翻译人员对同一内容的翻译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

3.3 宣传方式单一

在政工宣传中,民汉双语翻译的应用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的文字翻译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宣传形式。例如,在新媒体时代,虽然也有一些双语宣传内容,但形式不够丰富,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

3.4 与民族文化融合不足

民汉双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需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和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双语宣传内容没有很好地结合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少数民族群众对宣传内容的认同感和共鸣感不强,导致宣传效果不佳。

四、民汉双语翻译在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政工宣传中的创新举措

4.1 加强翻译人才培养与引进

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内蒙古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民汉双语翻译专业的建设,开设与政工宣传相关的课程,如政治理论、民族政策、翻译技巧等,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政治素养的双语翻译人才。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到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工作。例如,提供住房补贴、安家费、职称评定优先等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邀请优秀的双语翻译专家到内蒙古进行讲学和指导。

4.2 提高翻译质量与标准化建设

建立翻译审核机制:成立专门的民汉双语翻译审核小组,对重要的政工宣传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审核小组应由具有丰富翻译经验和政治素养的专业人员组成,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政治性。

制定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民汉双语翻译标准和规范,明确政治术语、政策词汇的翻译方法,避免出现翻译差异。同时,建立翻译语料库,为翻译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加强翻译人员的政治学习:定期组织翻译人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政策理解能力。只有翻译人员对政策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确保宣传信息的准确传达。

4.3 创新宣传方式与手段

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民汉双语政工宣传。制作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双语短视频,宣传党的政策、民族团结故事等;通过直播形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双语政策解读和互动交流;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双语宣传文章,方便少数民族群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开展线下双语宣传活动:结合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开展线下双语宣传活动。例如,在那达慕大会等活动中,设置双语宣传展板、发放双语宣传资料等,将政工宣传与民族文化活动相结合,提高宣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开发双语宣传产品:开发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双语宣传产品,如双语图书、画册、光盘等。这些宣传产品可以以民族文化、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等为主题,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向少数民族群众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4 促进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

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在政工宣传中,深入挖掘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如蒙古族的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艺术形式,以及蒙古族的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将这些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双语宣传内容中,使宣传内容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结合民族习俗开展宣传: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和禁忌,在宣传过程中尊重民族习俗,结合民族习俗开展宣传活动。

培养双语宣传本土人才:注重培养本土的双语宣传人才,他们既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又熟悉双语宣传工作。这些本土人才能够更好地将政工宣传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用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宣传效果。

结语

民汉双语翻译在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工宣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翻译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翻译质量与标准化建设、创新宣传方式与手段以及促进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等创新举措,能够提升民汉双语翻译在政工宣传中的效果,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探索和完善民汉双语翻译工作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语言支持。

参考文献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族际生态与实践路径[J].陈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7).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5W 传播模式[J].王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

[3]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析论:理论话语与场域嵌入[J].青觉,岳清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