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五育融合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与德育渗透的协同路径

作者

王永菊

云南省文山市卧龙街道中心小学 663099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五育融合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德育作为五育之首,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心理健康课程与德育进行有效渗透与协同,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与德育渗透协同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设置相对独立

当前,不少小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德育课程存在明显的“割裂”现象。以某小学为例,心理健康课程安排在每月特定的两节课,内容聚焦于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理论知识;而德育课程则集中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围绕传统美德、社会规则进行讲解。在讲授“学会感恩”主题时,心理健康课仅通过视频案例分析感恩心理,德育课单纯强调感恩的道德意义,二者缺乏整合,学生难以将心理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效结合,协同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下,心理健康课程和德育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如在某小学的心理健康课上,教师讲解“如何应对挫折”时,全程采用理论灌输,学生被动听讲;德育课讲解“诚实守信”时,也是单纯讲述名人故事。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像在“诚实守信”课程后,学生虽能复述故事,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考试作弊等情境时,仍不知如何抉择,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行为准则。

(三)师资队伍专业化不足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短板较为突出。部分教师未接受系统培训,在教学中常出现偏差。例如,某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课教师,在处理学生矛盾时,仅从道德层面批评学生“不团结”,忽视学生背后可能存在的沟通障碍等心理问题。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发展状况。某小学对心理健康课程和德育的评价主要依赖期末书面测试,如心理健康课考查理论知识记忆,德育课考查道德规范的背诵。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无法捕捉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和道德行为表现,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展现出的互助精神,以及面对压力时的情绪调节能力,都未能纳入评价范围。

二、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与德育渗透协同路径

(一)基于统编版教材优化课程设计

统编版教材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父亲在灾难中坚持寻找儿子的心理活动,体会父爱的伟大,同时组织讨论“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如何提供帮助”,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共情能力培养与德育中的助人为乐精神相结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三年级教材中“我们的公共生活”主题,设计“校园矛盾调解站”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解决心理冲突,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实现课程的有效协同。

(二)创新协同教学方法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课程协同。如在开展“团队合作”主题教学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荒岛求生”情境,让学生分组制定逃生计划。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锻炼沟通协作能力,还能体会团队成员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重要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利用角色扮演法,在讲解“尊重他人”时,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性格和背景的人物,在互动中理解他人感受,增强自我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同时,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开发“心理健康与品德成长”微课资源,学生可随时观看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到校开展工作坊。如某小学邀请心理咨询师指导教师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学生问题。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如语文、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师共同设计“关爱他人”主题课程,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团队。

(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发展。除传统测试外,增加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如在“情绪管理”课程后,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情绪表现;学生进行自评,反思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指出对方在情绪管理方面的优点与不足。

结论

在五育融合视角下,实现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与德育渗透的协同,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协同路径,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金辉召. 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实践探索[J]. 陶行知学刊, 2023, (02): 85-87.

[2]张立军. 浅谈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0, (01):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