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任洪帅
长岭县第二中学 131500
一、引言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教学需突破“课本+板书”的局限,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知识、提升能力。然而,当前初中地理课堂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大气环流”“气候分布”等抽象知识理解困难,应用能力薄弱。这种现状与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要求相脱节。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生生、生本多维互动,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建构知识,契合地理学科的育人目标。因此,构建科学可行的初中地理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落实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地理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2.1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
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应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进行。
2.2 模式内涵
初中地理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情境导入—互动探究—总结提升—实践应用”四环节,整合多样化互动形式(如问题链、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多维互动—素养达成”的教学闭环。
三、初中地理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3.1 明确互动导向的教学目标
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理解—能力提升—素养形成”三级维度。以“气候与人类活动”单元为例:
知识目标: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通过数据分析,探究气候对农业、建筑的影响;
素养目标:形成“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区域比较思维。
3.2 设计四环节互动教学流程
3.2.1 情境导入:激活互动兴趣
通过生活案例、多媒体资源或实地观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或探究欲望。例如:
展示我国南方“尖顶房”与北方“平顶房”图片,提问:“为什么南北方建筑屋顶差异显著?”
情境需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自然过渡到互动探究环节。
3.2.2 互动探究:深化知识理解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互动形式,推动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应用”。
问题链驱动师生互动: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思维递进。例如讲解“热带草原气候”时:
1. 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有何特点?(基础认知)
2. 为什么会出现“湿季草木茂盛、干季草木枯黄”的现象?(成因分析)
3. 当地牧民如何适应这种气候进行游牧?(人地关系探究)
小组合作促进生生互动:将学生分为 4-6 人小组,分配探究任务。例如“比较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任务 1:收集两种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任务 2:分析气候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
任务 3:举例说明两地典型农作物(如水稻 vs 葡萄)的适应性。
教师需明确分工(记录员、发言人等),确保每个学生深度参与。
角色扮演强化体验互动:针对“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决策
分组扮演“农业部长”“城市规划师”“旅游局长”,基于某地区气候数据(如北京温带季风气候),讨论如何制定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气候特征提出具体措施。
3.2.3 总结提升:梳理互动成果
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质疑、补充,将互动中零散的认知系统化。例如:小组展示“气候与建筑”探究成果后,教师引导总结:“降水多的地区屋顶坡度大(排水),气温低的地区墙体厚(保温),体现了人类对气候的适应。”
针对争议问题(如“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利弊”),组织全班辩论,最终形成辩证认知。
3.2.4 实践应用:延伸互动价值
设计生活化任务,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实现“课内互动—课外延伸”。例如:
作业:调查家乡的气候特征,分析当地传统美食(如南方米饭、北方面食)与气候的关系;
实践活动:分组制作“家乡气候与生活”手抄报,展示气候对服饰、交通的影响。
3.3 构建多元互动评价体系
为保障互动效果,需突破传统“分数至上”的评价模式,建立“过程+结果”“定量+定性”的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包括课堂参与度(发言次数、小组贡献)、探究能力(问题解决思路)、合作表现(团队协作效果)、实践成果(作业、手抄报质量);
评价主体:教师评价(占 60% )、小组互评(占 20% )、学生自评(占 20% );
评价工具:设计“互动课堂表现记录表”,记录学生在各环节的表现,如“是否主动提出问题”“能否倾听不同观点”等,作为学期总评的重要依据。
四、实践案例:“气候与人类活动”互动课堂教学实施
4.1 案例背景
选取某初中七年级(4)班(42 人)进行实践,该班级学生基础中等,对生活化地理知识兴趣较高,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气候与人类活动”,课时 2 课时。
4.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候特征与农业生产
1. 情境导入:展示东北平原“春小麦”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的图片,提问:“同是我国东部,为何农作物差异显著?”
2. 互动探究:
分组发放两地气候数据(气温、降水表格),合作分析“气温高低、降水多少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以问题链引导:“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热,东北平原夏季气温如何?能否满足水稻需求?”
3. 总结提升:师生共同归纳“气候决定农作物类型,人类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课时:气候与建筑、交通
1. 情境导入:播放北极“冰屋”与东南亚“高脚屋”视频,引发兴趣。
2. 互动探究:
角色扮演:分组扮演“建筑设计师”,为撒哈拉沙漠地区设计民居,要求说明设计与气候(炎热干燥)的关系;
小组辩论:“气候变暖对我国南方雨季交通的利与弊”(利:供暖成本降低;弊:暴雨引发洪涝)。
3. 实践应用:布置作业“绘制家乡气候与传统建筑关系图”。
4.3 实践效果
课堂参与度:主动发言学生比例从传统课堂的 35% 提升至 82% ,小组合作中 90% 的学生能完成分配任务;
知识掌握:单元测试中,“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类题目正确率从 58% 提升至 85%
素养表现: 85% 的学生在手抄报中能结合家乡实际分析人地关系,体现出初步的人地协调观。
学生反馈:“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我终于明白气候不是死知识,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实施建议与反思
5.1 实施建议
教师能力提升:教师需掌握互动设计技巧,如问题链的梯度设置、小组任务的合理性分配,避免互动流于形式;
教学资源支持:学校应配备多媒体设备、地理模型、气象数据等资源,为互动探究提供物质保障;
差异化互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分层任务,如基础组完成“气候特征描述”,进阶组探究“气候成因分析”,确保全员参与。
5.2 反思
互动课堂虽能提升参与度,但需注意时间把控,避免因过度互动影响知识系统性;部分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需通过明确分工、个体评价减少此类问题;未来可结合信息技术(如在线互动平台、虚拟实验室),拓展互动的时空范围。
六、结论
初中地理互动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多元互动深化理解、实践应用延伸价值,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又能培养其核心素养。该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值得在教学中进一步推广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蔡京玉.初中地理“互动合作”教学方式的建构与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3.
[2] 张桂芹.初中地理“双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 胡春艳.初中地理互动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金锄头文库,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