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权制度改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与实践探索

作者

闫锋慧

如皋市九华镇综合服务中心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以及农民福祉。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业经营模式落后等结构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深层根源往往与产权制度安排密切相关。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拟以“产权制度改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与实践探索”为题,系统梳理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探讨其在农业经济中产生作用的机理,并提出可持续性的改革方向,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制度参考。

一 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演进

1.1 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产权制度是指对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和处置权等各项权利的制度性安排。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明晰的产权能够减少交易成本,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科斯、诺斯等学者均指出,产权结构的完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

在农业领域,由于其生产对象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加之农村社会的传统组织结构,使得农业产权问题更为复杂。一方面,农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权属不清和流转不畅严重制约农业经济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农民对土地缺乏稳定预期,也影响其长期投资意愿。因此,构建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产权制度,是推动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制度条件。

1.2 我国农村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产权制度经历了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流转、确权登记颁证等阶段。80 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但传统制度存在土地分散经营、流转障碍、农民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21 世纪以来,国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制度提出,旨在通过分离制度和权能分置,使农民享有清晰、可控、可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益,激发农业生产活力。

1.3 当前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与趋势

当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的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的推广等。未来改革的趋势将进一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权属清晰化:加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确保农民权利不被侵占。

制度市场化: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要素合理流动。

治理法治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

保障多元化:构建适应农业多样化经营的产权结构,满足不同农户和农业主体的发展需求。

上述趋势表明,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已不仅是土地管理的问题,更是提升农业经济效能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安排。

二 产权制度改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2.1 明晰产权激发农业生产积极性

产权制度改革的首要功能是保障农业生产者的权利,增强其安全感和预期收益。明晰的产权使农民拥有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提升了其对农业投资的信心,促进农民增加土地投入、改良耕作方式和提高单位产出。

特别是在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后,农民可通过出租、转让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再配置,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使农民获得了额外收益,从而形成了“农地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2 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传统农业经营中,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分散、封闭,难以有效配置。产权制度改革打破了这一格局。通过确权和制度创新,使土地经营权能够像资本、劳动力一样进入市场流通,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和重组。

这不仅为发展规模经营、机械化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提供了条件,也提升了整体农业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随着土地向专业化主体集中,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农村劳动力也得以释放,从而支撑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3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产权制度的市场化运作使得农业从“单一的粮食供给”向“多元化的产业发展”转变成为可能。明晰和可交易的产权,有助于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的发展。

此外,产权制度改革促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步形成产业联合体,推动“农业+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农民在产业链中的收益分配水平。

三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现代化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国家政策与基层群众利益的纽带。其改革成效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活力的释放、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现代化,不仅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途径。

3.1 明晰集体产权权属结构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键在于确权到人、权责明晰。需深化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推进确权登记,明确产权边界和内容。依法确认集体资产权属,明确成员资格,防止权利侵占。确权后进行产权量化,量化资产到成员,为股份合作制改革打基础。过程应遵循尊重历史、兼顾现实、民主协商、依法办事原则,保障农民集体财产权。

3.2 构建现代化治理与运营机制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机制的完善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改革应推动传统的行政式、封闭式管理方式向企业化、市场化、规范化方向转变,建立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组织治理结构。

首先,要健全集体经济组织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明确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组织的权力架构以及资产运营的规则,从而提升组织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其次,应当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推动集体经济组织向股份合作制转型,通过设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确保重大事项的民主管理与决策,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监督力度。

此外,还应鼓励符合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引入职业经理人机制,以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集体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增强集体经济的内生发展动力。

3.3 推动集体资产多元化利用

产权制度改革应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农村集体资产。通过创新和政策支持,提升资产效益。探索多样化经营模式,如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平台。集体经济组织可与企业联合,拓展发展空间。建立收益分配机制,确保成员共享资产增值,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局面。

3.4 强化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现代化需要制度和政策支持。应加快立法,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地位和产权,构建规范的制度体系。政府应增强政策扶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和技术培训,为集体经济创造发展环境。在市场化运营中,要防范风险,保护集体资产公有和公益性质。

此外,应强化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跟踪评估与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优化路径,确保改革在依法依规、稳中求进的轨道上持续深化。

四 结论

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变革。其作用机制不仅在于明确权利关系、激发农民积极性,更在于构建高效、市场化、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权制度的现代化水平将直接决定农业发展质量和农民福祉的提升程度。未来,应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法治保障,完善产权流转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推动形成多元参与、稳定预期、公平可控的产权制度体系。唯有如此,方能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鸣,芦千文.中国农村集体经济:70 年发展历程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9,(10):19-39.

[2]方志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4,(0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