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刘艳丽 李媛婧 马学思 董文洁 唐硕柳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赤峰市 024005
1.相关理论基础
1.1 新质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创新性、高效性、融合性等显著特征。其创新性体现在突破传统技术边界,创造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高效性表现为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融合性则是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迫切需要产教融合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1]。
1.2 产教融合理论
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在于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是基本属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能够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学习环境,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而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2]。
2.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2.1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
以内蒙古 15 所双高建设高职院校为例,近年来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众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企业数量达到 500 家。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联合科研方面,积极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共建了 30 余个产业学院,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在部分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成果转化方面,一些科研成果已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3]。
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及时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对市场调研不够深入,缺乏与企业的有效沟通,课程体系更新滞后。
技术服务能力不足是另一个突出问题。高职院校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这主要是由于学校的科研设备相对落后,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同时企业对与高职院校的技术合作缺乏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融合载体建设方面,虽然建立了一些产业学院等合作平台,但存在合作深度不够、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部分产业学院仅停留在表面合作,未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政策层面看,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从学校角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运营机制。
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面临的挑战
3.1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挑战
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备更新慢的问题,无法为学生提供接触最新技术的机会。部分教师的技术水平滞后,难以传授前沿知识和技能。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新技术时适应能力较差[4]。
3.2 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矛盾
产业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而高职院校的教育供给相对单一。产业需求变化迅速,新的职业岗位和技能要求不断涌现,然而学校的专业设置调整往往较为缓慢,无法及时跟上产业变化的节奏。这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造成人才供需失衡的局面。
3.3 融合机制与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产教融合机制尚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政策支持不足,一些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监督机制。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对校企合作双方权益的有效保障,导致企业和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存在顾虑,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4.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
4.1 构建“个性化需求”培养模式
明确培养目标是关键,高职院校应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创新精神、数字化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更新培养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创新。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通过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打造“产学研”互动的良性生产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是打造这一机制的核心。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科研平台,为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有力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科研方向,企业提出技术难题,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4.3 建设“一中心、两体”产教融合新载体
打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吸引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实践平台。明确各方职责,政府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相关政策;行业协会负责协调各方关系,提供行业信息;企业提供实践岗位和技术支持;学校承担人才培养和科研任务。
建设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加强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通过政府统筹协调,推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区域产教融合发展的合力。
构建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行业内中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可以制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开展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结束语: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个性化需求”培养模式、打造“产学研”互动良性生产机制、建设“一中心、两体”产教融合新载体以及完善产教融合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应对面临的挑战,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在未来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
[2]胡万山,叶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演变、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管理,2022.
[3]蔡瑞林,李玉倩。新时代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旧动力转换[J].现代教育管理,2020.
[4]陈洁。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2.
科研课题: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路径研究(NZJGH2024202)
科研课题出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课题;课题名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NZJGH202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