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机遇
吴培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 200020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本位的。由于“美元武器化”、“逆全球化”、美国国内有关政府债务问题的政治缠斗、美元利率长期低迷及近年来美元紧缩等多种因素影响,2023 年初以来国际上出现“去美元化”浪潮。这一浪潮的根源在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缺陷,表明其有必要向多极转变。逆全球化和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可能在边际上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转变,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战略性机遇,人民币可以更好地发挥区域性货币的作用,其国际地位也将有所提升。
一、多种因素导致全球“去美元化”浪潮
2023 年初以来,全球出现诸多替代美元的举动——东盟成员国、多个拉美国家表示有意使用非美元货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俄罗斯宣布其与中国、亚非拉各国的贸易将使用人民币,印度、阿联酋等与部分贸易伙伴商定使用本币结算,沙特也自1975 年后首次宣布启用非美元石油结算,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以及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也将设法建立自己的货币体系,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有60 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国际社会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意味着美元地位的下降,这直观地反映在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份额的下降。实际上,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份额下降这一趋势可以追溯得更早——据国际货币基金数据,美元份额从2001 年的 71.5% 下降到 2022 年的 58.5%. 。与此同时,出现央行购金热潮——在 2022 年增持创纪录的 1082 吨黄金后,2023 年全球央行增持黄金规模达到1037吨,创下历史第二高位。各国央行黄金储备上升,黄金占储备总资产的比例从 1997 年末 8.0% 的历史低点上升至2023 年末的 15.3%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23 年初以来的全球“去美元化”浪潮是由长期以来各种因素汇聚而成的。
(一) “美元武器化”使美元及相关基础设施成为各国经济的风险隐患
2022 年 2 月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联合盟国宣布冻结俄罗斯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将俄罗斯主要银行列入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清单和代理行通汇账户清单,切断俄罗斯金融服务渠道。这意味着俄罗斯不能使用本国外汇储备,其主要金融机构也不能进行国际结算。这些极具杀伤性的制裁措施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经济。与此同时,美国还对与俄罗斯开展黄金交易的主体实施“次级制裁”。实际上,美国将美元武器化由来已久。此前美国财政部对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实施了制裁,正在进行的制裁项目高达38 项。
美元是国际主要货币,SWIFT 是国际结算的主要渠道,具有很强的全球公共品属性。美国将其作为制裁他国的武器,成为各国经济的风险隐患,各国不得已“去美元化”。
(二)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的“逆全球化”举动侵蚀美元大一统的根基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宣告了本轮经济全球化的终结。自奥巴马上台以来,对外经贸政策的国家安全考量就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特别是2018 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将供应链问题与国家安全战略相关联,利用技术优势将供应链中的非对称依存关系武器化,供应链政策成为美国进行大国战略竞争的关键手段。
随着美国供应链政策不断内向化和安全化,全球化式微,国际经贸日趋区域化,国际金融也随之分化。随着国际经贸的日趋区域化,区域内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贸将更多地使用区域性货币,从而使美元大一统的根基遭到侵蚀,动摇美元体系的基础的同时,也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三)近年来美国政府债务大幅增长及两党在债务问题上的政治缠斗影响美国主权信用
近年来美国财政状况的恶化使债务问题成为美国两党政治缠斗的主要角力场。两党有关债务问题的缠斗有可能使美债意外违约。由于美国国债利率被视为“无风险收益率”,是全球各种风险资产的定价基准,即“市场之锚”,一旦市场形成美国国债违约的预期,将引发“金融海啸”,严重冲击全球金融市场。这一幕已经在 2011 年 8 月 8 日进行了 “预演”——当时市场对美债违约的预期较强,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全球股市大幅下挫。
美国国债利率被视为“无风险收益率”的基础和支柱是美国AAA 级的主权信用评级。2011年标普和惠誉分别在2011 年和 2023 年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穆迪也已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国际社会由此对美债产生疑虑和担忧,相应地下调美元资产在储备资产中的占比。
(四)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元利率长期低迷及近期的美元紧缩导致各国“去美元化”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外围国家的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在留出一部分流动性资产后,各国央行可以对其余部分进行资产管理以赚取较高回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元利率长期低迷,这引发了央行对储备收益的担忧,促使各国央行进行积极的资产管理以提高收益,从而将更多的资产投向非传统货币。
另外,为应对通货膨胀的快速上行,2022 年 3 月以来美联储在 14 个月内连续加息十次,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由 0.0.25% 区间提高到 5.00% -5.25%区间,创2007 年以来的新高。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导致全球美元流动性紧张,美元指数、美元利率高位运行,其他国家获取、使用美元的成本高企,许多国家被迫加入“去美元化”行列。
二、国际货币体系将呈现美元主导下的多极化格局
由于美国仍然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和军事力量,作为美国主权货币的美元仍然是国际主要货币。美元在外汇储备、债务计价、国际借贷、外汇交易和支付清算中的全球份额均遥遥领先于其他货币,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难以撼动。但是,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仍将出现一些变化。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表明其有必要由单极向多极转变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国的主权货币为本位的。美国美元是美国的主权货币,而国际美元则是全球公共品,是超主权的,美国美元的主权属性与国际美元的超主权属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这些缺陷使全球经济付出了巨大代价,最为典型的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比较自然的演化路径是欧元、人民币等货币将在国际上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其他货币分担和补充美元的国际地位,这可以在美国的财政能力受到限制后避免出现“特里芬难题”,也可以使全球经济的资金来源多元化,避免将全球经济金融安危系于某一特定国家,从而有利于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当然,这种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意味着各种货币与美元平起平坐,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仍然难以撼动,而其他国际货币可能更多地带有区域性货币的特征。
(二)逆全球化和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可能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转变
1. 逆全球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转变
全球化的经贸体系是美元霸权的基础和支撑。一个支离破碎的全球经贸体系,与之对应的也必然是支离破碎的区域性货币体系,美元的国际货币功能就会淡化。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贸格局向逆全球化、区域化发展演变。特别是自 2018年以来,美国供应链政策不断内向化和安全化,借助国家力量干预全球供应链的布局,使作为全球经贸体系基础的全球供应链呈现区域化倾向,基本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美供应链、以德国为主导的欧洲供应链和以中国为主导的亚太供应链“三足鼎立”的格局。这种区域性供应链的形成将推动区域性货币的发展,使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演变。2017 年以来美元资产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快速下降就是明证。
2.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可能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
央行数字货币多以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为基础,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美元主导的中心化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的垄断;另外,央行数字货币的支付清算效率将大幅高于现行体系,将对现行国际支付清算体系构成挑战。这将从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层面削弱美元的网络效应。另外,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安排,一国可以较为便捷地使用本国货币或非美元国际货币进行国际支付,不再需要使用美元作为“货币锚”,强化了国际货币的多元化。
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或许会让欧元、人民币等第二层级的国际货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降低美国向其他国家的溢出效应,增强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性。当然,相反的情形也是可能的,即美元数字货币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而使美元霸权进一步强化。最终出现何种情形将取决于未来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竞争。
三、人民币国际化迎来战略性机遇
我国自2009 年决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美元。
“去美元化”浪潮提高了国际社会寻求替代美元货币的需求,人民币成为“去美元化”的主要替代货币,这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战略性机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有所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以及网络正外部性的形成仍然取决于我国经济实力、在全球产业链所处地位、政府治理机制、政策透明度和规则性、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开放度以及法治建设等诸多因素,这是缓慢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
从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教训来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推动金融结构向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主导型结构转型,实行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使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
经济规模是决定一国货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收入已达到中等偏上水平,经济增长难以继续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推动,更多地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外,我国唯有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化,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向上跃迁,突破美国的供应链政策,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为此,要推动金融结构向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主导型结构转型,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使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
(二)构建以内需驱动为主的新发展格局,逐渐使外国投资者成为人民币资产的净债权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即加快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外需转变为内需。
我国已是大型经济体,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应主要以内需驱动为主。我国应该通过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扩大进口,实现对外贸易的平衡,甚至不排除在一定时期容忍贸易逆差,把外汇储备换成国内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实际资源,使外国投资者成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净债权人。让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这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三)完善以控制通胀为主要目标的中央银行货币调控机制,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人民币要在国际上发挥货币的功能,首要的是人民币币值稳定。我国央行的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与全球央行的主流做法基本一致,但是,在具体的政策机制上尚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如实现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型、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规则性、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放松外汇管制等等,以建立规则简明、操作性强、易于理解、高度可信的政策框架。
从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教训来看,我国宜主要从资产端而不是从负债端来推进国际化,即向国际社会提供金融安全资产的方式让国际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安全资产在任何时候都是稀缺品,现阶段我国国债余额较小,对国际投资者有吸引力的金融安全资产较为缺乏。另外,要加强国内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金融市场要扩大对外开放,使人民币资产成为对国际投资者有较强吸引力的公共品。
(四)利用经济规模和商品贸易优势率先在有利区域内推广使用人民币
国际货币最首要的职能是充当国际贸易的媒介,它降低了国际支付的成本,增加了国际支付的便利。在逆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合作、地缘政治对经济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应积极利用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全球制造中心和最大商品贸易国的优势,率先在与我国政经关系密切的区域内推广使用人民币,使人民币先成为区域性货币。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与我国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这将产生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增强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网络效应。
(五)大力发展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和央行数字货币
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是实现国际货币交易职能的依托。一国具备效率和安全的支付清算体系能够提升该国货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该货币被选择为国际支付工具的概率。人民币国际支付清算体系 CIPS 已基本成熟,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研发位于世界前列。数字人民币已经完成了基本的系统设计和调试,并在多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也取得较大进展——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以及 BIS 创新中心(香港)等合作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Bridge),已于 2023 年 8 月15 日至 9 月 23 日期间在“货币桥”平台上首次成功完成了基于真实交易试点的测试。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及其支付清算体系的开发和应用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