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自动焊接质量在线监测技术
娄飞翔
身份证号码:34122419881030491X
一、引言
管道自动焊接凭借焊接效率高(是手工焊接的 2-3 倍)、焊缝一致性好(合格率提升至 95% 以上)等优势,已成为长输管道、市政管网施工的主流技术。然而,焊接过程中存在的电流波动、速度偏差、保护气体流量不稳等问题,可能导致未熔合、气孔、裂纹等缺陷,据统计,约 15% 的自动焊接接头因实时监测缺失而存在隐性缺陷,后期运营中泄漏风险增加 30% 。在线监测技术通过实时采集焊接参数与形态数据,可使缺陷检出率提升至 90% ,返工率降低 60% ,但监测系统的响应延迟需控制在 100ms 以内,否则难以实现有效干预。在高压、高危管道工程中,研究自动焊接质量在线监测技术,对保障管道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线监测技术的核心构成与工作原理
(一)系统组成
传感检测层是数据采集核心,包含电流 / 电压传感器(精度 ±1% )、焊接速度编码器(分辨率
)、红外热像仪(测温范围 200-2000∘C )、视觉相机(帧率≥30fps),可同步采集 12 项关键参数。数据处理层负责信号分析,采用边缘计算模块对原始数据进行降噪、特征提取,将有效数据量压缩至原始数据的 30% ,处理延迟控制在 50ms 以内。决策控制层基于预设阈值与智能算法,当参数偏离标准范围(如电流波动超过 ±5% )时发出预警,严重超标时触发焊接设备停机,响应时间 ≤100ms 。
(二)技术原理
通过多传感融合实现全面监测,电信号传感器捕捉焊接电流、电压的动态变化,反映电弧稳定性;红外热像仪记录熔池温度场分布,温度梯度超过 50∘C/mm 时提示热裂纹风险;视觉传感器采集熔池几何参数(宽度、深度),与预设值偏差超过 0.5mm 时预警。基于机器学习的缺陷识别模型,通过历史缺陷数据训练,可实时识别未熔合(识别率 85% )、气孔(识别率 90% )等典型缺陷,较传统阈值法准确率提升 20% 。
三、在线监测技术的关键应用场景
(一)焊接过程参数监测
电流与电压监测需实现高频采样( 1kHz) ),确保捕捉瞬时波动,当电流峰值超过设定值 10% 时,提示烧穿风险;焊接速度与送丝速度需保持匹配,速度比偏差超过 5% 会导致熔深不足,监测系统需实时调节电机转速。保护气体流量监测采用质量流量计,氩气流量波动超过 ±10% 时,焊缝氧化概率增加 40% ,需立即补充供气。
(二)熔池与焊缝形态监测
熔池温度场监测通过红外热像仪实现,熔池中心温度需控制在材料熔点以上50-100∘C ,过低易产生未熔合,过高则增加晶粒粗大风险;温度场不对称度超过 15% 时,提示焊接路径偏移。焊缝成形尺寸监测聚焦余高(控制在 0-3mm )与宽度(偏差≤1mm),视觉系统通过图像处理计算成形参数,数据每 0.5 秒更新一次。
(三)实时缺陷预警与干预
基于参数趋势分析的早期预警,当电流、电压呈现周期性波动(周期 5-10 秒)时,预判气孔生成概率;通过熔池图像的纹理特征变化,提前 0.5-1 秒识别裂纹萌生迹象。干预机制分级响应,轻微超标时自动调节参数(如增加电流 5% ),严重超标时触发停机,同时记录缺陷位置,为后期返修提供精准定位(误差≤5mm)。
四、在线监测技术应用中的突出问题
(一)监测精度与环境适应性不足
高温弧光干扰导致视觉图像信噪比降低至 20dB 以下,特征提取误差超过 10% ;
粉尘、飞溅使传感器镜头污染率达 30%/ 天,监测数据完整性下降。极端环境(-10℃以下或 40℃以上)下,电子元件性能漂移,电流传感器测量误差增至 ±3% ,超出标准要求。
(二)数据处理与决策滞后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存在时间同步误差(超过 20ms ),导致参数关联性分析失真;复杂算法(如深度学习缺陷识别)在嵌入式平台运行时,处理延迟超过 200ms ,错失最佳干预时机。数据存储与传输压力大,每小时产生 10GB 原始数据,传输带宽不足时易出现数据丢失(丢失率超 5% )。
(三)系统集成与标准化缺失
不同品牌焊接设备与监测系统的接口协议不兼容,集成成功率仅 60% ,需定制开发接口,增加 30% 的集成成本。监测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各厂商对 “关键参数” 的定义差异达 40% ,导致监测数据难以横向对比,影响行业技术交流。
五、在线监测技术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感知精度与环境鲁棒性
开发抗干扰传感技术,视觉系统采用窄带滤光片(波长 650±10nmΩ, ),弧光干扰降低 60% ;传感器镜头加装自动清洁装置(每小时擦拭 1 次),污染导致的失效时间缩短至 1 小时 / 天以下。采用宽温设计(-20℃至 60∘C )的电子元件,配合温度补偿算法,测量误差控制在 ±1.5% 以内,满足极端环境需求。
(二)优化数据处理与决策效率
基于 5G 切片技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传输延迟降至 20ms ,数据丢失率控制在1% 以下;采用轻量化算法(如 MobileNet 架构)压缩模型参数,缺陷识别处理延迟缩短至 80ms,满足实时干预需求。建立边缘 - 云端协同处理架构,边缘端处理实时参数,云端进行历史数据分析与模型优化,数据压缩率提升至 50% 。
(三)推动标准化与系统集成
制定行业统一标准,明确 12 项必测参数(如焊接电流、熔池温度等)的监测范围与精度要求,统一数据格式与接口协议,设备集成成功率提升至 90% 。开发模块化监测系统,支持不同品牌焊接设备的快速适配,集成周期从 2 周缩短至 3 天,降低应用门槛。
六、结论
管道自动焊接质量在线监测技术通过多传感融合与智能算法,实现了焊接质量的实时管控,显著提升了管道焊接的可靠性。针对环境干扰、数据滞后、标准缺失等问题,需通过抗干扰设计、轻量化算法、标准化建设协同优化。未来,随着数字孪生、AIoT 技术的融合,在线监测将向 “预测性维护” 演进,实现从 “被动预警” 到 “主动预防” 的跨越,为管道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尹铁,赵弘,张倩,等. 长输油气管道焊接机器人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 石油科学通报,2021,6(1):145-157. DOI:10.3969/j.issn.2096-1693.2021.01.012.
[2] 贾兆丰,贺凯,马少雄,等. 大口径长输热力管道自动焊接设备的工程应用[J]. 电 焊机,2025,55(1):58-64. DOI:10.7512/j.issn.1001-2303.2025.01.08.
[3] 王永峰, 陈彦宾,谭志成,等. 海洋平台管道自动焊接工艺研究[J]. 电焊机,2022,52(5):123-130. DOI:10.7512/j.issn.1001-2303.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