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企业生产装置静电及预防措施探索
颜华红 姜倩
浙江硕而博化工有限公司 324000
有机硅产业链涵盖基础原料(硅烷单体)→中间体(聚硅氧烷)→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等),生产环节复杂,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高风险工艺。产业链安全风险呈 “上游单体>中间体>终端产品” 梯度分布,近年事故多集中于原料与单体环节。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设备老化,也有人为因素,如操作失误、培训不足,有应急能力薄弱等,在众多引发事故的原因中,静电问题不容忽视,因其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探索静电的产生机理及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产生静电的原理以及预防措施
1.1 静电的产生
静电是指静止不动的电荷(通常由电子转移产生)在物体表面或内部积累所形成的电现象。其本质是电荷的不平衡分布,导致物体带有正电或负电。静电的产生,主要有三种。一是感应起电,带电物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部电荷重新分布,导体两端出现等量正负感性电荷的现象。二是接触分离起电,两种不同材料的物体接触后间距小于 2.5 纳米当两物体迅速分离时即有可能产生静电。摩擦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材料的绝缘性越好越容易产生静电。这是化工企业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静电产生方式,是本文阐述的重点。其他方式如压电效应、热电效应等。
1.2 静电产生的常见场景
化工企业是静电事故的高发场所,静电积累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以下是化工企业中静电产生的常见场景及风险分析:
(1)物料流动与输送过程管道输送液体或气体。当低电导率液体(如有机溶剂)在管道中高速流动时,会因摩擦产生静电(流动带电)。流速过高(如超过 1 m/s)时静电积累加剧。管道内壁粗糙或存在异物(如铁锈)会增加摩擦。
(2)罐车装卸。通过鹤管向槽车装填易燃液体(如甲苯)时,液体冲击罐壁产生静电;未使用防静电鹤管或接地不良,顶部喷溅式装车时。
(3)搅拌、混合与过滤。 反应釜搅拌内非导电液体(如有机硅单体、树脂溶液)在搅拌时与桨叶摩擦产生静电。搅拌转速过快或桨叶材质(如塑料)易带电,釜内存在气体空间,静电火花可能引燃蒸气。
(4)过滤操作产生静电。过滤不导电液体(如涂料、溶剂)时,滤网与液体摩擦产生静电。滤材(如尼龙滤布)绝缘性强,电荷难以消散。
(5)粉体处理过程产生。粉体输送与倾倒时,塑料颗粒、硫磺粉等通过气力输送或人工倾倒时,颗粒间碰撞摩擦带电。粉尘云达到爆炸极限时,静电火花可能引发爆炸。
(6)筛分与研磨产生。粉体在振动筛或球磨机中运动时产生静电。设备未接地或使用绝缘性衬里(如聚丙烯内衬)。
(7)人员操作与设备。人员作业活动时员工穿脱化纤工作服、在橡胶地板上行走时,人体可携带数千伏静电。未穿戴防静电服/鞋,接触易燃物料前未触摸放电柱。设备运行时皮带传动、塑料齿轮转动时摩擦带电,传动带(如橡胶材质)静电积累后放电。
(8)其他风险场景,清洗容器时使用蒸汽或高压水冲洗残留易燃液体时雾滴带电、采样检测时高金属取样器未接地直接插入液体中、产品以及高沸物低沸物包装过程中塑料瓶/袋灌装液体时摩擦带电。
1.3 静电起电顺序表
以下是静电起电序列,也称为摩擦起电顺序表。

该表格列出了不同材料在相互摩擦时获得正电荷 (+) 或负电荷(-)的趋势。排列越靠上的材料更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越靠下的材料更容易获得电子带负电。且其带电量数值与该两种物质在表中所处上下位置的间距有关,即在同样的条件下,两种物质所处的上下位置间隔越远,其摩擦带电量越大。
1.4 静电的生命周期
静电的“生命周期”本质是能量转换过程,以下为静电生命周期示意图:
摩擦/接触 电荷分离 积累 (放电/传导) →中和 消散静电的电荷的积累与释放过程,其生命周期可分为 4 个阶段:
(1)电荷分离,即当两种不同材料接触并摩擦时,由于电子亲和力差异(见静电序列),电子从一种材料转移到另一种材料,导致正负电荷分离。如氯硅烷在管内流动,金属管带正电、氯硅烷带负电头带负电;走路时鞋底与绝缘垫摩擦人体带正电,绝缘垫负电。影响因素有材料性质、摩擦速度、接触面积及环境湿度,干燥环境电荷更易积累。
(2)电荷积累,即分离的电荷因材料绝缘性无法立即中和,在物体表面或内部形成静电场。如绝缘体(如塑料、橡胶)可长期保持电荷、导体(如金属)若孤立(如悬浮的金属球)也可能积累电荷。特点是电压可达数千伏(如脱毛衣时的火花电压约 10,000V),可能干扰电子设备或引发易燃环境爆炸。
(3)电荷中和,积累的电荷通过放电或传导回归平衡状态。其放电方式有火花放电,高电压击穿空气形成可见火花如触碰门把手时的“电击”;电晕放电,局部电离空气,缓慢释放电荷如高压电线周围的蓝光;传导放电,电荷通过导体如接触人体静电导线柱导入大地。
(4)电荷消散,残余电荷通过环境介质(空气、湿度)或时间推移逐渐消失。加速消散的方法增加湿度(水分子导电)、使用抗静电材料(如碳纤维、防静电喷雾)、接地(将导体与大地连接)。
1.5 静电的释放类型
静电释放是指积累的静电荷通过不同方式快速中和的过程。根据释放形式、能量大小和环境条件,静电释放可分为 5 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应用/风险场景。

(1)火花放电,即高电压静电场击穿空气,形成瞬时导电通道,产生可见火花和“啪”的声响。其特点是高能量,电压可达数千至数万伏(如人体静电火花约 3,000~25,000V);快速释放,持续时间纳秒至微秒级。一般发生在两个导体之间,液体或者固体放电产生火花。如当导体如储罐、金属桶、人员等未接地而带电;金属管使用绝缘垫片螺栓被腐蚀时;当导电液体传导到绝缘桶使用金属取样器取样过程;当触碰金属门把手时的电击等。此类在物料装卸口、包装站、粉尘环境中存在易燃气体/粉尘被火花点燃爆炸风险,是最危险的。
(2)电晕放电,即局部强电场使空气电离,形成缓慢、持续的放电现象,通常伴随微弱发光(蓝紫色光晕)。其特点是低电流,能量较低,无明显火花;非破坏性:常见于高压设备周围。如高压输电线路周围的“电晕效应”、激光打印机中的静电成像(通过电晕线充电)。
(3)刷形放电,即电荷从绝缘体表面通过空气向导体释放,形成多分支的微弱火花(形似刷子),当圆形接地导体朝带电的绝缘体移动时,会产生刷形放电,其特点是中等能量,介于火花放电与电晕放电之间。如塑料管道输送易燃液体时、使用金属取样器进行取样时、粉体工业中料仓环节等。
(4)传播型刷形放电,高电荷密度绝缘体(如薄膜、涂层)表面发生的大面积快速放电,能量极高。其特点是高危险性,可释放数焦耳能量,足以点燃爆炸性环境;快速传播,放电沿表面扩展。如撕开大型塑料膜或剥离绝缘涂层时、化工设备中绝缘材料积累静电后的突发放电。
(5)雷闪放电,大规模静电积累导致的强烈放电,类似自然闪电的微型版本。特点是极高能量,工业或特殊环境中出现(如大型储油罐);长距离击穿,放电跨度可达数米。如油轮卸油时油面与管道间的放电、雷暴云与地面间的自然闪电(宏观静电释放)。
静电释放类型从微弱的电晕放电到危险的雷闪放电,能量和形式差异显著。理解这些释放机制对工业安全(如化工、电子制造)和日常生活防静电至关重要。如电子工厂需避免火花放电损坏芯片、加油站需防范刷形放电引发火灾、雷暴天气避免户外高处活动(防闪电)。
1.6 静电的预防措施
在有机硅工业生产中,静电积累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产品质量问题甚至设备损坏。由于其生产常涉及易燃溶剂(如甲苯、二甲苯)、粉体原料(如硅粉)及绝缘性有机硅产品,静电防护尤为关键。针对有机硅工业的系统性静电预防措施:
3.6.1 工艺与设备层面的静电控制
(1)接地与等电位连接。所有金属设备(反应釜、管道、储罐、输送带)必须可靠接地(接地电阻≤10Ω),消除导体上的电荷积累;非金属设备(如塑料管道)内嵌金属网或使用导电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并接地;移动容器(吨桶、小推车)加装接地链条或导电轮。
(2)限制流速与防湍流设计。液体输送:管道中易燃溶剂(如甲苯)流速控制在<1 m/s(参考 NFPA 77 标准),减少摩擦电荷。粉体输送:采用惰性气体(如氮气)保护的气力输送系统,避免硅粉高速摩擦带电。
(3)静电消散材料应用。使用抗静电软管(表面电阻率 10⁴~10⁹Ω)输送有机硅单体或溶剂。反应釜内壁喷涂 导电涂层(如含石墨的环氧树脂),防止电荷局部聚集。
(4)湿度控制。保持生产环境湿度 40%~60% RH(尤其粉体处理区域),通过水分子导电加速电荷泄漏。
3.6.2 操作与管理的防护措施
(1)人员防静电。操作人员穿戴防静电服/鞋(表面电阻 10∘~10∘Ω ),佩戴接地手环(接触敏感设备前)。禁止穿化纤衣物(如尼龙)进入高风险区域。
(2)安全装卸与过滤。溶剂灌装:采用底部充装(避免高位喷溅),并使用静电消散器(如松弛管 )a 过滤器:选用导静电滤芯(如金属烧结网),避免滤材(如聚丙烯)摩擦带电。
(3)静电监测与预警。安装在线静电场强仪,监测关键点位(如储罐入口、粉体投料口)。高风险区域设置静电报警器(当静电压超过阈值时触发通风或停机)。
3.6.3 特殊场景的针对性措施
(1)粉体处理(硅粉、白炭黑)。惰化保护,即在粉体仓内充氮气,降低氧气浓度(<10%),防止静电火花引燃;抗电添加剂,粉体中混入少量导电剂(如纳米氧化铝)。
(2)有机硅树脂/橡胶生产。卷材生产中使用离子风棒中和薄膜表面静电,防止吸附灰尘或分层不均。硫化成型时模具采用金属材质并接地,避免橡胶剥离时产生传播型刷形放电。
(3)仓储与运输。储罐内设浮顶或缓冲板,减少液体晃动电荷。运输车辆装卸前连接静电接地桩,运输途中保持导电拖地 带接触地面。
3.6.4 应急与维护
(1)定期检测,即每月检查接地系统电阻,每年进行静电防护系统全面评估。
(2)应急预案,针对静电火灾配备二氧化碳灭火器(禁止用水或泡沫扑救溶剂火)
3.6.5 行业标准参考
国内及国际上根据静电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及规范,企业可参照指标及规范执行,国际上 NFPA 77(静电防护标准)、IEC 60079-32-1(爆炸性环境静电防护),国内如 GB 12158-2006《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 15599-2023《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部分条款适用)。
4.总结
静电是有机硅生产中的潜在安全隐患,本文就其产生机理进行初步研究,并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核心原则即“导走电荷、避免积累、消除点火源”,如通过设备接地、增加湿度、使用抗静电材料、限制流速、人员防护及静电检测与消除等手段,可有效降低静电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陈星宇,静电及静电防护措施 ;《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 年.08 期::139-140
[2]邓桂芳,浅谈工业静电预防的科学章法;《洁净与空调技术》,2017 年.02 期:120-124
[3]岳娟兰,浅谈静电的产生、防护及应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 年.05 期:299
[4]周叶良,马金福.化工企业防雷及防静电接地检测工作探析[J].浙江气象,20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