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刘国丛
身份证号码:372928198910056028
一、引言
建筑工程具有周期长、投资大、参与方多等特点,合同管理涉及招投标、履约、结算等多个环节,风险点密集。数据显示,约 70% 的工程纠纷源于合同管理漏洞,因合同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平均占项目总造价的 5%-10% 。在行业竞争加剧与合规要求提高的背景下,传统合同管理模式因条款模糊、监控滞后等问题,难以应对复杂风险。强化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对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类型
(一)合同订立阶段风险
合同条款不严谨是主要风险,约 40% 的合同存在关键条款缺失,如工程范围描述模糊(偏差率超 10% )、质量标准不明确,为后续争议埋下隐患。招投标过程不规范,串标、围标等行为导致合同价偏离合理区间,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的比例达 15% ,引发施工阶段偷工减料风险。合同主体资格瑕疵,承包商资质等级不足或分包单位未经许可,导致合同效力存疑,合规风险增加 30% 。
(二)合同履行阶段风险
工程变更管理混乱,变更程序不规范(如未签变更单率超 20% )、价款调整方式不明,导致变更费用争议占纠纷总量的 50% 。进度与支付不同步,业主逾期支付工程款的比例达 35% ,引发承包商停工索赔;承包商进度滞后时,工期违约金计算方式模糊,追责难度大。质量与安全责任划分不清,约 25% 的合同未明确隐蔽工程验收责任,验收记录不全导致质量追溯困难。
(三)合同变更与终止风险
变更条款缺乏操作性,约 30% 的合同未约定变更程序及时限,导致变更审批延迟超 15 天,影响施工进度。合同终止条件不明确,因不可抗力或违约终止合同时,善后处理责任划分模糊,财产清算争议率达 40% 。解除合同后的违约责任界定不清,赔偿范围与计算标准缺失,纠纷解决周期平均延长 2-3 个月。
(四)合同纠纷处理风险
争议解决方式选择不当,约 20% 的合同未明确仲裁或诉讼管辖地,导致管辖权异议拖延纠纷处理;证据保存不完整,签证单、验收记录等关键文件缺失率超 25% ,影响维权成功率。索赔时效管理疏漏,超过 30% 的索赔因错过时效(通常为 28 天)而无法获得支持,损失挽回率降低 50% 。
三、合同管理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条款设计不规范
合同文本套用模板未经针对性修改,约 60% 的合同未结合项目特点(如复杂地质、专业工程)细化条款,通用条款与专用条款冲突率达 15% 。术语定义模糊,“不可抗力”“关键工序” 等概念未明确界定,解释争议发生率超 30‰ 。权责划分失衡,约 25% 的合同存在 “霸王条款”,单方面加重一方责任,显失公平导致合同效力受质疑。
(二)履约监控机制薄弱
合同履行跟踪不到位,约 50% 的项目未建立履约台账,关键节点(如材料验收、进度款支付)监控缺失率达 40% 。信息传递不畅,各方沟通记录不规范,口头指令占比超 30% ,缺乏书面确认导致责任难以追溯。变更审批流程低效,多级审批导致变更响应延迟超 7 天,影响施工连续性。
(三)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合同管理人员法律素养欠缺,对《民法典》《建筑法》相关条款掌握不足,条款审查疏漏率达 20% 。工程技术与法律知识脱节,约 40% 的管理人员无法将施工规范转化为合同条款,导致技术要求与合同约定不一致。风险意识淡薄,约 35% 的项目在合同签订前未进行风险评估,盲目签约埋下隐患。
四、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一)合同订立阶段的风险防范
推行标准化合同文本,结合项目类型(房建、市政等)制定专用条款模板,关键条款(如工程范围、质量标准)细化率达 100% ,减少模糊表述。强化招投标合规审查,对投标人资质、业绩进行三级审核(初审、复审、终审),资质不符淘汰率不低于 90% ;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确保中标价在合理区间( (±5% 成本价)。开展合同条款专项审查,重点审核权责划分、价款调整、违约责任等内容,聘请法律顾问参与审查,条款合规率提升至 95% 以上。
(二)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监控
建立履约动态监控台账,记录进度、质量、支付等关键信息,更新频率不低于每周1 次,异常数据(如进度滞后超 10% )实时预警。规范变更管理流程,实行 “申请 - 审核 - 确认” 三步流程,变更单需经监理、业主、承包商三方签字,变更价款计算依据明确率达 100% 。强化支付与进度联动,将工程款支付与形象进度(如完成工程量占比)挂钩,支付审核周期控制在 5 个工作日内,逾期支付违约金按日 0.05% 计算。
(三)合同变更与纠纷的风险化解
制定变更风险评估机制,重大变更(造价变动超 5% )需进行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分析,评估报告经专家论证后实施,变更风险降低 40% 。建立纠纷预防机制,定期开展合同合规检查(每月 1 次),提前识别潜在争议,争议化解率提升至 80% 以上。优化争议解决方式,优先选择仲裁(一裁终局),明确仲裁机构与规则;诉讼管辖约定在工程所在地法院,减少管辖权争议。
(四)人员能力与制度保障
开展合同管理专项培训,内容涵盖法律知识、条款解读、风险识别等,培训考核通过率达 90% ;鼓励人员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法律顾问等资格,专业持证率提升至60% 。建立合同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合同管理员、法务人员的职责,风险责任与绩效考核挂钩,奖惩兑现率 100% 。推行合同管理信息化,采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合同文本与履约记录,数据篡改难度提升至 99% ,确保证据效力。
五、结论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需贯穿全流程,通过规范订立、强化监控、完善化解机制,可显著降低风险发生率。针对条款不规范、监控薄弱等问题,需以标准化、信息化为支撑,提升人员专业能力,构建闭环防范体系。未来,随着数字化合同(智能合约)的应用,风险防范将向自动化、精准化演进,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提供更高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丰. 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9).
[2] 周会平.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措施[J]. 四川建材,2017,43(9):214,216.DOI:10.3969/j.issn.1672-4011.2017.09.112.
[3] 聂仁.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J]. 电脑应用文粹,2024(10):5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