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亚斯科夫斯基《a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与演奏分析
吴言
河南大学 河南省开封市 47501
尼古拉·米亚斯科夫斯基(Nikolai Myaskovsky,1881-1950)是 20 世纪俄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深植于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同时将古典形式与现代技法相结合,情感充沛、富有哲理性。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俄罗斯音乐走向世界,同时也折射出作曲家本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本文将以作曲家生平与作品创作背景为切入点,结合作品分析与笔者实际演奏经验来进一步探讨《a 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的音乐内涵与演奏诠释。
一、米亚斯科夫斯基《a 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一)米亚斯科夫斯基生活背景与创作生涯
米亚斯科夫斯基出生于华沙附近的新格奥尔吉耶夫斯克要塞,他的父亲是一位军事工程师,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他今后的发展和艺术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米亚斯科夫斯基八岁开始学习钢琴,1893 年开始在军校学习,这期间他仍未放弃对音乐的探索,他利用业余时间跟随格里埃尔、克雷扎诺夫斯基等人学习音乐,在此期间,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的问世,对其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军校毕业后,米亚斯科夫斯基于 1906 年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人开始系统的学习音乐。米亚斯科夫斯基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便开始有大量优秀作品问世,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柴可夫斯基和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米亚斯科夫斯基一生创作数量庞大,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期间作有27 首交响作品,被誉为“苏联交响曲之父”,他的第二十一首交响曲更是于1940 年获得斯大林奖。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数量庞大,涉猎体裁十分广泛,除了交响曲以外,他还作有九首钢琴奏鸣曲、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两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数首室内乐作品与各类题材的艺术歌曲。米亚斯科夫斯基一生创作风格经历了多次阶段性变化,通过对他的作品分析,可以看出他创作风格的转变,这对于分析他的作品有极大帮助。
关于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阶段划分,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较为主流的是根据时代背景和作品风格将其创作划分为四个阶段,创作初期(约1907 至 1922),米亚斯科夫斯基早期创作以声乐作品居多,根据资料显示,他至少于1903 年便开始他的声乐作品《The days of youth》的创作,但该作品最终于 1908 年才正式完成。除大量声乐作品,此时期米亚斯科夫斯基还作有多首管弦乐、器乐及钢琴作品。他的第一首大提琴奏鸣曲⟨⟨D 大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米亚斯科夫斯基创作初期极大地受到了柴可夫斯基、斯克里亚宾以及象征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旋律抒情性强,色彩性强,注重表达个人内心感受,如《第三交响曲》具有浓重的悲剧性色彩,反映一战前的社会焦虑。米亚斯科夫斯基于 1914 以工兵部队军官身份奔赴一战战场,这使得他不得不中断他的音乐创作,但在战争期间他完成了一系列民歌的搜集记录工作,这些搜集成功为他之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创作中期(约 1922 至1932)此时期米亚斯科夫斯基亲身经历过一战后思维方式开始由主观转向客观性,作品开始客观地反应战争的残酷。十月革命后,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米亚斯科夫斯基开始有机会进行大规模创作,同时他也开始积极投身于社会音乐事业,在此期间,他积极促进国家音乐出版社的建设、编辑出版众多俄罗斯音乐家们的作品等。1921 年起,米亚斯科夫斯基开始受聘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培养了卡巴基列夫斯基、哈恰图良等知名音乐家。这一时期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作品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和声复杂,调性多变,音程尖锐不协和;创作成熟期(1932至1941)他的创作开始趋于成熟,此时期俄国高速发展工业化和集体化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米亚斯科夫斯基此时期仍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属于为数不多的上层人士,生活富裕,创作环境稳定,因而此时期他的创作开始变得积极乐观,具有英雄性;创作晚期(1941 至 1950)此时期处于卫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反应了卫国战争中人民与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反映了人民对残酷战争的反思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如创作于1944 年的《c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部大提琴协奏曲是献给俄罗斯大提琴家克努舍维斯基的,此曲继承了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抒情风格,深刻体现了卫国战争期间俄罗斯人民的民族情结。这一时期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开始回归传统,结构更加明晰,旋律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米亚斯科夫斯基一生所创作品数量浩如烟海,他的个人风格在长期的创作逐步形成,晚年的几部作品更是他创作技法的集大之作,《a 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正是创作于他人生的最后时期(1948-1949)。
(二)《a 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创作背景与艺术价值
米亚斯科夫斯基一生仅为大提琴创作了两首奏鸣曲,而这两首大提琴奏鸣曲恰似其创作生涯的首尾呼应,《D 大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于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初期,是他个人风格的初步展现,而《a 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则创作于他的人生暮年,是对他整个创作生涯的总结与回顾。1948 年米亚斯科夫斯基与哈恰图良等七位现代音乐协会的成员被认定是音乐中形式主义倾向的主要领导人物,而正是这次决议也帮助米亚斯科夫斯基完全确定了他音乐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位置,这首于 1949 年获得斯大林奖金的《a 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就是最好的证明。该作品如同米亚斯科夫斯基其他室内乐作品一样运用了优美的俄罗斯民族曲调、独特的民间调式以及运用大量变化音而更加丰富的自然音体系,作曲家将辉煌的激情和深刻的抒情完美融合在这部作品之中,体现出作曲家本人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这部作品在俄罗斯国内有极高的传播度,十分受古特曼等大提琴演奏家的青睐。该作品传入国内后也广受好评,黄晓和先生曾在他所著的《苏联音乐史》中这样评价道:“米亚斯可夫斯基的《a 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从艺术构思的意义及其和谐的体现来看,可以认为是一部典范的作品。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通俗性的淳朴,同时又没有违背自己的极为细腻的艺术趣味。这部奏鸣曲的音乐充满了高尚情怀,丝毫没有一般化的东西,其中最珍贵的素质的情感的充实浓郁,抒情表白的直率。可以感觉到作曲家写这部作品时是处在创作高涨的时刻”。“许多共同点将这首第二大提琴奏鸣曲和第二十六交响曲连接起来,作为一系列受俄罗斯歌曲创作启发的抒情作品。”这些评价都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a 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
(一)、交替变化的俄罗斯大小调式
这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采用典型的奏鸣曲式,整个主部都采用 a 小调,副部开始转入 C 大调,再现部时又回归到 a 小调,后转入升 f 小调,副部又转入 A 大调,副部主题是对主部主题在同名大小调上的调性服从。最后全曲又结束在 a 小调上。这样频繁交替的大小调转换正是俄罗斯传统音乐的一大特征,这使得这部作品更具有俄罗斯民族风味。
(二)、俄罗斯民歌式的旋律
该乐曲的主题旋律长线条旋律,悠长深邃,富有俄罗斯古老民歌的气质,乐曲开头由钢琴曲以分解和弦的方式弹奏两小节的a 小调主和弦作为引子,之后在如流水般的伴奏下大提琴的旋律被缓缓引入,似从远方飘来的古老吟唱,14 小节开始主题旋律转移到钢琴的右手,钢琴的左手则加入柱式和弦,使主旋律更加沉稳丰厚,大提琴又已新的乐思与钢琴形成对,但同时也是一种呼应。在演奏这一段时就要求大提琴与钢琴之间配合默契,不能各说各话,大提琴在长音符处要给钢琴略微让位,反之,在钢琴长音处大提琴要立刻凸显出来。18 小节开始,主题旋律以高八度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大提琴声部,旋律优雅婉转,与第一段低八度的旋律相呼应,之后这一主题又多次反复出现在大提琴和钢琴声部,贯穿全曲,使得主题更鲜明。在演奏主题旋律时,谱面上标注了“p”,这就要求演奏者如果以拉弓开始演奏就要避免在弓根处开始演奏。为了使旋律个更优美,演奏者可以跟随旋律走向做小幅度的渐强与渐弱,这可以通过改变弓速来实现。此外,由于主题旋律整体十分悠长,这就对演奏者的揉弦有一定要求,在演奏这一段时揉弦要连贯,揉弦的幅度要大一点,频率不能过快,但也要根据旋律强弱起伏灵活变化。
(三)独特的节奏
在第一乐章中出现了许多长音符后跟随着短音符的地方,在听觉上造成了一种前面宽松后面紧张的感觉,具有极强的舞蹈性流动性,同时推动乐曲向前发展。此外,多次出现的连续的三连音节奏,这些三连音采用模进的方式,使得旋律更具有波动性,似翻涌的浪潮不断将人们向前推进。这一段就要求演奏的流畅与连贯性,钢琴演奏者应选择更适合的指法,避免四指和五指交替使用的情况,大提琴演奏者也应选则尽量在同一根琴弦以及先临近的把位来演奏,避免频繁换弦影响演奏的流畅度,同时要合理分配运弓的长度。
(四)连续的半音音阶
变化音体系和半音化的风格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在二十世纪作曲家的作品中发展到了顶峰。在乐曲的副部和再现部都出现了大段连续的半音音阶,这些半音音阶的出现丰富了乐曲整体的色彩,给人造成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似乎是对当时令人迷茫的复杂的战后社会环境的一种反应。这一段的演奏对演奏者的音准把握性与左手手指灵活性极大要求。
三、结论
这首米亚斯科夫斯基的《a 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充满了俄罗斯民族风味,看似是回归传统奏鸣曲,但却运用了大量二十世纪常用的作曲技法,反映了作者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热爱及晚年对自己整个人生的思索,同时半音化的运用、独特的节奏型造成的冲击感也体现了战后俄罗斯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
吴言(1999.4—),女,回族,籍贯:河南郑州人,音乐学院,23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研究方向: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