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病虫害生态防控策略

作者

马占超

永平县植保植检站 云南大理 672600

摘要: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维持生态平衡和推动社会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核心因素。农业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互相影响的。

关键词: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病虫害防控策略

农业环境既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空间和资源,同时也肩负着维护区域生态稳定任务。但是,目前农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严峻的挑战,病虫害的肆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病虫害防治手段主要集中于化学药剂应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虫害扩散,但是长时间应用容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有益生物的大量消亡进一步打破了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并阻碍了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生态原理出发,构建病虫害防治策略,统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迈进,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工作。

一、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生态平衡维护

生态平衡维护作为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需要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内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稳定。这就需要对农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免因过度开垦或者种植单一作物而造成生态失衡。通过科学手段对农业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调节,保持物种多样性和提高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来抵抗外界的扰动,确保农业生态系统稳定运转,从而为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提供生态支撑【1】。

(二)资源合理利用

资源合理利用对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就水资源而言,应准确掌握农业用水需求、优化灌溉方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需根据其性质开展适宜性评价以避免过度开发和土壤退化,并实施轮作和间作的合理种植模式以维持土壤肥力。对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要严格控制其用量和施用时机,按照减量增效的原则进行施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使资源得到有效和持续利用。

(三)经济效益提升

经济效益提升促进了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确保生态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和引进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等措施来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生产成本得到了降低,农业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二、基于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病虫害生态防控策略

(一)释放害虫天敌昆虫以调控害虫种群数量

在农业生态系统当中,控制病虫害是保持农作物健康成长的中心工作。生态防控理念注重运用自然生态关系对害虫种群进行控制。释放害虫天敌昆虫恰恰是根据生态系统复杂食物链以及种间关系原理。在实施之前,需要采用专业昆虫分类学及生态学方法对农田害虫开展综合清查,并经过长期定点监测和数据分析来确定其种类构成、优势种群及其在各季节,各作物生育期内的出现动态【2】。

例如,对于常发性的蚜虫类害虫,经过研究发现七星瓢虫和食蚜蝇是有效天敌。为了建立一个适合天敌昆虫栖息和繁殖的生态微环境需要根据昆虫生态学原理在田边培育如薄荷,薰衣草等既能给天敌昆虫以必需花蜜又能给天敌昆虫带来营养的蜜源植物、花粉及其他补充营养也可吸引它们到农田周围栖居,提高天敌昆虫数量及稳定性。释放环节借助种群生态学模型计算根据害虫实时密度,农田实际面积和天敌昆虫捕食能力等因素准确测定释放量。如果以每平方米蚜虫密度达某一阈值为目标的农田则可以投放适量七星瓢虫成、幼虫。选择在凌晨或黄昏等时间,这时气流较为平稳,利于天敌昆虫向害虫聚集区域快速传播,并通过捕食作用来有效地调节害虫种群,使农田生态系统保持自然平衡。

(二)合理设置太阳能杀虫灯诱捕害虫成虫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关键。太阳能杀虫灯工作机理是建立在昆虫趋光行为特征之上,而这种行为特征受到昆虫视觉系统对特定波长光线敏感程度的影响。太阳能杀虫灯的布置需要从农田生态系统空间布局及作物生长特性多维度综合考虑。针对大面积连片种植农田,利用空间生态学原理根据害虫飞行扩散模型将杀虫灯按棋盘状排列布置,并根据不同害虫飞行半径及种群扩散规律准确地确定了它们之间的距离。像棉铃虫这样的害虫,它们拥有出色的飞行能力和长距离的迁移习性,它们的飞行范围可以扩展到数十米,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在30—50米之间。安装的高度需要根据作物的株高动态变化来调整,并根据害虫在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飞行高度偏好来灵活调整,通常需要超过作物顶端20—50厘米的高度,为了保证灯光能够对害虫飞行路径进行有效遮盖,使诱捕效率达到最大化。同时为了确保杀虫灯连续稳定工作,需要根据设备维护规范定期对集虫袋进行清洗,避免害虫尸体积累而影响诱捕效果和太阳能板光电转换效率、电路系统是否稳定等方面考察,以保证不同天气情况下均可正常运行,以准确引诱害虫成虫、减少害虫繁殖基数、降低虫害发生概率。

(三)精准施用生物源农药降低化学污染风险

生物源农药是传统化学农药最理想的替代产品,其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十分独特。生物源农药的来源是天然的生物材料,例如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这些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等优点。生物源农药使用之前需要利用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专门知识,采用田间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来准确诊断和监测病虫害,明确品种,生理小种和危害程度等,才能筛选出针对性较强的生物源农药品种【3】。

比如,对于真菌导致的植物病害,可以选择木霉菌制剂进行防治,而木霉菌制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有竞争营养与空间,生产抗生素及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几种途径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应用时严格按照农药学原理并根据产品说明对用药剂量和浓度进行准确控制,并使用低容量喷雾和静电喷雾两种先进精准施药技术。这些技术应用流体力学和静电学原理可以使农药雾滴更加均匀准确地吸附到作物表面上,从而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并减少了浪费和漂移污染。同时根据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及气象学原理选择病虫害前期及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用药,切忌高温强光时期用药,以期发挥生物源农药药效、减少化学污染风险、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优化作物轮作模式抑制病虫害滋生蔓延

农业生态系统内土壤为复杂生态环境,连作时间较长可使病原菌及害虫在土壤内累积,从而破坏了土壤生态平衡。不同作物所需土壤养分有特异性,根系分泌物亦不相同,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合理轮作可以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抑制病原菌及害虫生长繁殖。计划轮作模式需要结合植物遗传学,生态学及当地气候和土壤多学科知识。

例如,在南方水稻产区,采用水稻-油菜轮作模式。根据植物病理学分析,油菜根系分泌物含有一定的化学物质对水稻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在昆虫生态学方面,油菜在生长期间会吸引一些害虫并降低它们对随后水稻造成的伤害。轮作周期需要根据作物生长周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土壤养分恢复周期来决定,一般在1~2年内。轮作时,将土壤物理学与土壤生物学原理相结合,并与深耕,晒垡等土壤管理措施相配合,以改变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其通气性与透水性,及利用太阳中紫外线对一些病原菌及害虫进行杀灭,使土壤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病虫害越冬场所受到破坏,使病虫害滋生扩散得到有效遏制,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病虫害生态防控密切相关,建设生态化防控体系是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必由之路。唯有持续创新与应用生态调控技术,方能推动农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迈进,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参考文献

[1]杨兰英,王成顶.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及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J].棉花科学,2024,46(03):10-12.

[2]冉一茜,张熙.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2):13-15.

[3]徐巧云.农林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南方农业,2015,9(0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