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的策略研究

作者

卓玛潘多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 857000

前言:

文言文的特殊性在于其语言与文化的双重编码属性——文言词汇是历史语境的活化石,句式结构是思维方式的镜像,而篇章主题则是民族精神的凝练。过往割裂式教学导致文言文教学陷入“有术无道”的困境,亟需用教学策略创新实现文化价值的深度激活。

一、情境复现,以历史场景重构激活文化基因

文言文教学常因时空隔阂导致学生“知其文而不知其境”,教师可用情境复现策略,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的历史场景,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文化内涵[1]。

例如在《鸿门宴》教学中,运用“鸿门宴角色扮演”活动:教师课前布置教室:作为秦末军帐,悬挂一尊青铜酒樽,几幅竹简地图等,还用编钟等音乐烘托一下气氛;然后在授课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扮演课文中提到的不同人物,可以分角色读,模仿人物进行情境对白,阅读原文的相关句子,并以组为单位进行情景表演,如可与范增设计鸿门宴人物关系图和历史背景图。如项羽:骄横自负的特点:这种内心想杀刘邦而内心又想捉拿张良的人是怎么用“项王按剑而跽”的细节来展现出来的——他一面杀气腾腾,一面又犹豫不决。而此时他的身边仅有两个人,在其威慑下,都不敢站出来反对他,却只有范增敢直言提醒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即有“妇人之仁”,又有“刚愎自用”的缺点。刘邦:机警隐忍的特点:刘邦在樊哙闯帐的时候,他的神态与项庄舞剑时的神态明显不一样——刘邦在樊哙闯帐前一直在喝酒,掩饰紧张心理,可以看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野小吏,在范增和张良的游说下成为了英雄,这中间是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

表演后,组织“历史重审”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探讨“若项羽采纳范增之计,历史是否改写”的假设性问题,使学生在角色代入中理解“宴无好宴”的政治隐喻,体会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既记录项羽的勇武,也揭示其性格缺陷;既赞美刘邦的谋略,也暗讽其权术,最终实现从文字表层到文化深层的穿透。

二、文本互证,以跨篇目联读构建文化谱系

解读课文,往往忽略了经典文章的有机联系,教师在文本互证中可用主题式联读的方法来建立文化谱系,认识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性。以“士人精神”的主题教学为例,可用《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和《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一个教学任务展开联读:先让学生思考“弘毅”于孔子是入世担当,司马迁是忍辱救赎,两份精神答卷虽殊途,但同向而行,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虽“累累若丧家之狗”,依然“不改其志”;司马迁受宫刑后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完成生命救赎。再联读《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情怀,联结中国文化士人“修身—齐家—治国”精神之进阶:个人道德品行“弘毅”,在生死抉择时的价值坚守“重于泰山”,到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忧乐观”。

课堂中可以布置“文言密码解析”任务,引导学生从三篇文章中找出“责任”“气节”“使命”等关键词,将士人群体的精神谱系图绘制出来:春秋士人以孔子为代表“道统”承担,汉士人以司马迁为代表“史家之笔”精神,宋士人以范仲淹为代表“经世治国”情怀。还可以通过“对话经典”设计让孔子、司马迁、范仲淹三人“穿越”时空中“互对话”,共同探讨“做什么样的士人”。以此来发现文言文本的内在张力与共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本所寄寓着的传统基因如何经久不衰——从“隐在山林”走向“关怀社会”,从“个人自我”走向“群体担当”,从而达成由点、线、面的传统文化认知路径。

三、生活迁移,以现代语境转化唤醒文化生命力

文言文教学若仅停留于课堂,易导致文化传承“悬而未决”,教师可用生活迁移策略,将古典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使学生体会“文以载道”的现实意义[2]。

例如在《劝学》教学中,可设计“荀子劝学新解”项目:首先引导学生梳理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比喻的逻辑,提炼“积累”“专注”“坚持”等学习原则;随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困境,如“如何克服手机依赖”“怎样制定长期目标”,用荀子的观点撰写“劝学倡议书”。有学生针对“拖延症”问题,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转化为“每日完成三件小事计划”:背诵 5 个单词、阅读 10 页书、做 15 分钟运动,用微小积累突破惰性;另有学生针对“浮躁心态”,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为例,提出“专注力训练方案”:每天固定 1 小时关闭电子设备,专注完成一项任务,培养“用心一也”的品质。

总结:

新课标视域下开展文言文教学,需以文化习得为锚点重构教学范式,借助情境化教学还原历史语境;借助跨学科融合拓展文化视野;运用批判性思维训练深化文化认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突破文言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瓶颈,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完成文化身份的建构,实现从“文言解码者”到“文化传承者”的蜕变。

参考文献:

[1]厉燕.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5(21):108-110.

[2]黄文义.新高考视域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探索[J].高考,2025,(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