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课程中融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
王桃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园学校 733000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塑造。中小学美术课程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样的创作手法,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团结友爱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民族经典艺术作品赏析,厚植共同体文化认知根基
民族优秀文艺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审美习惯与审美的体现,它们所饱含的是一代又一代各民族的心血和精华,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和体会中华民族每个民族文化的审美特色,认知中华民族在文化交流和融合中的文化,从而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意识提供思想资源基础[1]。
以某堂小学美术课堂为例,该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选择了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作品进行分析讲解。教师先引导学生欣赏壁画中人物的服饰、动作、神态,学生观察到壁画中的人物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有的穿着汉服,有的穿着具有异国特色的胡服;人物动作形态万千,有的舞姿翩翩,有的虔诚礼拜佛。教师向学生讲述敦煌莫高窟的由来,以及敦煌莫高窟在当时丝绸之路繁盛的时期,不同民族文化在敦煌莫高窟汇聚融合。学生了解到了敦煌壁画不仅是瑰丽的艺术财富,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在这个欣赏教学中,学生们不仅知道了汉族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且深刻认识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民族联系。
教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段的艺术作品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选择色彩鲜艳的形象生动的艺术作品,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选择具有思想内涵以及文化意蕴的艺术作品。另外,教师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去提高批判力以及审美能力。
二、开展民族主题创作活动,激发共同体情感共鸣
开展以民族为题材的创作实践,让学生把所学的民族文化知识及民族审美意识化为具体作品,引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能在创作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及运用美术技能和形式来表达与创作,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提高学生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学生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比如,一节初中的美术课上,教师布置作业题目为以“民族乐器之美”为中心展开创作。学生们在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多种渠道下了解了不同民族所拥有乐器、代表意义等相关内容。有的学生了解到二胡是汉族的乐器,琴音优美,曲调细腻,能抒发人细腻的情感;有的学生了解到马头琴则是蒙古族的特色乐器,它的造型有着独特之处,马头琴的声音浑厚、激昂,能给人展示出一望无际的草原,声音激荡。在动手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能够用绘画、手工、雕塑等多种形式制作出不同的富有创意的作品。有的学生绘制出了汉族乐师在演奏二胡的画面,画面中乐师的神情自然,二胡的琴弦似乎会发出故事;有的学生运用黏土制作出了马头琴的模型,黏土的质感较好,能够让马头琴的形状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创作形式,既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又使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相关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使得学生更加喜爱中华民族中多元一体的文化。
教师在开展创作活动中,要为学生创作留出充分的自我探索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创作活动。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性帮助,如帮学生寻找创作素材、布置画面、选择创作手法等。同时,在评价学生作品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作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着眼于作品的技术性和熟练度,使学生体验自身创作的成长和进步。
三、依托多媒体资源创设民族艺术情境,深化共同体理解感悟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民族艺术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深化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感悟[2]。
例如,在一节小学美术活动中,教师以“苗族的银饰艺术”为主线,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先播放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视频,视频中具体介绍了银饰从设计、锻造到装饰的全过程,学生们为工匠们的制作技艺而惊叹,发出赞美的话语。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不同苗族银饰图片,如:银冠、银项圈、银手镯等,观察银饰的造型、图案、颜色,观看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银饰图案中隐藏着什么象征,如蝴蝶图案象征吉祥,鱼纹图案象征富贵等等。接着,教师播放苗族姑娘佩戴银饰参加节日活动视频,视频中苗族姑娘身着苗族服饰,佩戴银饰载歌载舞。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欣赏,苗族文化的魅力不言自明。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苗族银饰之美,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创作出一幅幅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素材营造民族艺术情境时,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为基础来选择、设计多媒体资源,要保证多媒体资源的质量和正确性,避免多媒体中出现错误的知识和误导学生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民族艺术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思维的能力以及创造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民族艺术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和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配合,实现二者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的实践探索,在美术教学中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开展主题创作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江雪雅.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渗透[J].家长,2025,(11):156-158.
[2] 杨智 慧. 小学 美术教师“ 研修 共同体 ” 研修 实践探索 [J]. 安徽 教育科研,2025,(0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