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走近作者阅读经典

作者

张萍

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 215128

一、引言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回忆童年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孔乙己》,再到思考社会变革的《故乡》,鲁迅的文字深刻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百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鲁迅作品常因文字晦涩、主题深刻,让初中生难以理解其思想价值。“走近作者”的阅读方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深入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转变及创作背景,学生能够跨越时空,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经典著作的内涵,感受鲁迅文字的力量[1]。

二、走近鲁迅:理解经典著作的关键

1. 人生经历与创作主题的紧密关联

鲁迅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浓缩的近代中国思想史,每一段经历都在其作品中留下深刻印记。少年时期在绍兴的生活,让他目睹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重病去世的家庭变故,使他过早体会到世态炎凉与封建制度的腐朽,这些记忆化作《呐喊》中对底层民众苦难的细腻刻画。

青年时期的“弃医从文”是鲁迅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成绩优异却因是中国人而遭受歧视,而“幻灯片事件”——看到同胞围观日军处决中国人的麻木神情——更是让他彻底觉醒:“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这一认知促使他放弃医学,拿起笔作为武器,立志通过文学唤醒国民的灵魂。

当学生了解这段经历,便能理解鲁迅为何在作品中反复批判国民性——他的文字不是冷酷的嘲讽,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

2. 思想转变对作品内涵的深层影响

鲁迅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深化,这种转变在其作品中清晰可见,构成了理解经典的另一把钥匙。

早期,鲁迅受进化论影响,对青年充满希望,《呐喊》中的作品多带有“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积极色彩。《故乡》结尾,他写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虽对现实失望,却仍对未来抱有期待。

1920 年代中期,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分化与大革命的失败,鲁迅陷入思想的“彷徨”。《野草》中的《秋夜》,以“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窘得发白”的月亮,象征他与黑暗势力的孤独抗争,字里行间充满矛盾与挣扎:“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种复杂的情感,是他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反思。

后期,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文风变得更加犀利、辩证。《拿来主义》中,他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提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既反对盲目排外,也反对全盘西化。这种理性思维,让他的作品从对国民性的批判,拓展到对文化建设、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2]。

引导学生梳理这种思想转变,他们会发现:鲁迅的作品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思想体系。

三、引导学生走近鲁迅的教学策略

1. 构建鲁迅生平与时代背景知识框架

课前铺垫是“走近作者”的基础。教师可设计“鲁迅人生时间轴”任务单,让学生通过阅读《鲁迅自传》《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父亲的病》等篇目,结合纪录片《先生鲁迅》《鲁迅传》,梳理关键节点:1881 年出生于绍兴没落士绅家庭,1902 年赴日留学,1906 年弃医从文,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1927 年定居上海,1936 年病逝……每个节点标注对应的社会事件(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与创作(如《呐喊》的出版时间、《彷徨》的创作背景)。

2. 创设情境,搭建情感共鸣桥梁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能帮助他们跨越时空,与鲁迅产生情感连接。课堂导入时,可采用“历史场景还原”法:教学《藤野先生》,展示鲁迅在仙台的成绩单(日语成绩“优”)、藤野先生为他修改的解剖图(保留至今的文物),播放根据“幻灯片事件”改编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体会他“匿名信事件”的屈辱、“幻灯片事件”的震撼,以及藤野先生“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真诚,从而理解他为何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3. 文本细读与作者思想深度对话

“走近作者”不是脱离文本空谈背景,而是要在文本细读中与作者的思想碰撞。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矛盾处”“反常处”,探究背后的创作意图[3]。

《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与“摸出四文大钱”的动作对比,暗藏深意:“排”字显示他在短衣帮面前故作阔气的虚荣,“摸”字则暴露他后来的穷困潦倒。结合鲁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孔乙己“读过书”却“不会营生”,因偷书被打断腿仍坚持“君子固穷”——学生能理解:这个细节不仅是对孔乙己个人命运的描写,更是对科举制度“培养无用之人”的控诉[4]。

4. 拓展阅读与创作实践结合

“走近作者”不应局限于教材篇目,而要通过拓展阅读构建更完整的认知。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全本,体会鲁迅对童年、师长、亲友的温情回忆;阅读《故事新编》中的《奔月》《铸剑》,感受他对传统神话的创造性改编;甚至可以读几篇鲁迅的杂文,如《战士和苍蝇》《文学和出汗》,体会他“匕首投枪”般的文风。

读书会是分享感悟的有效形式。围绕“鲁迅笔下的儿童”主题,学生对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我”、《故乡》的少年闰土、《祝福》的阿毛,发现鲁迅始终关注儿童的成长环境;讨论“鲁迅的温情与冷峻”,他们会发现:冷峻的批判背后,是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创作实践能深化理解。模仿《野草》的象征手法,写一段“校园秋夜”;以“假如孔乙己活在今天”为题,续写故事,探讨现代社会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给鲁迅写一封信,谈谈对他作品的理解——这些实践让学生从“读者”变成“思考者”,在创作中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

四、结论

鲁迅作品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富矿”,“走近作者”的阅读方法,让这座“矿”的价值得以充分挖掘。通过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与思想转变,学生跨越了文字的隔阂,触摸到经典著作的灵魂——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的深沉爱意;他对社会的反思,是对未来的执着追求。

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更要帮助他们“走近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历史视野与人文情怀。当他们能读懂鲁迅文字中的“笑中带泪”“冷中藏热”,便能理解: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超越了时代,始终与人类的精神成长相伴。

让鲁迅的文字继续照亮课堂,让“走近作者”成为阅读经典的习惯——这不仅是对文学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守护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 鲁迅作品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4] 钱理群. 中学生鲁迅读本[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