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教学创新,解锁语文新玩法
杨晓阳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莲东小学 福建 龙岩 364000
一、引言:AI时代,语文课堂需要“新玩法”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笔者深刻体会到:低段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兴趣”与“建构思维”。但传统课堂中,识字的机械重复、情境的静态呈现、思辨的单向输出等问题,常让二年级的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困境。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AI的动态交互性、情境仿真性与数据反馈能力,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的体验,将单向的讲解转化为多维的互动。本文以《大象的耳朵》为例,详述如何借助AI工具设计“识字闯关”“角色对话”“思辨辩论”等创新环节,让语文课堂从“听故事”变成“玩故事”,从“学道理”变成“悟成长”。
二、AI赋能《大象的耳朵》教学创新实践
(一)识字教学:让生字“动”起来——AI动态语境识字法
《大象的耳朵》中“扇、似、耷”等生字是教学重点,其中“扇”“似”的多音字辨析是难点。传统教学中,教师常通过“组词+造句”讲解,但学生易混淆使用场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生字,教学过程中可利用AI进行创新实践:
1.动态字形解析
使用“汉字AI工坊”工具,输入“耷”字,系统自动生成动画:先是“大”字慢慢变形,下方长出下垂的“耳”,配文“大耳朵下垂,就是‘耷’”。学生通过拖拽屏幕上的“笔画部件”,组合出“扇、遇、安”等字,系统实时纠正笔顺错误,并同步播放《说文解字》中“扇,扉也,从户从羽”的解说音频。
2.语境互动游戏
设计“森林广播站”情境,AI模拟不同动物的声音播报句子:
小兔(AI语音):“大象用耳朵(shān)走了虫子!”
小鹿(AI语音):“这把扇(shàn)子真漂亮!”
学生需通过麦克风朗读句子,AI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判断读音正误,正确率达 80% 即可解锁下一关。课后数据显示,全班对“扇、似”的语境辨析准确率从课前的 62% 提升至 91% 。
AI将生字从“静态符号”转化为“动态故事”,通过“形、音、义”的多维联结,符合二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的特点。教师的角色从“讲解者”变为“游戏设计者”,只需根据AI生成的“错误热力图”,针对性强化即可。
(二)情境体验:让文本“活”起来——AI沉浸式角色对话
《大象的耳朵》一文中,大象与小兔、小羊的对话是理解“自我认同”的关键。传统教学中,分角色朗读虽能调动兴趣,但受限于“固定台词”与“有限角色”,学生难以深入体会大象的心理变化。教学时,教师借助“AI场景工坊”还原课文场景:学生佩戴简易VR眼镜,眼前出现“长满青草的森林”,AI生成的“大象”“小兔”“小羊”在身边活动。当学生靠近大象时,屏幕弹出互动选项:“你想对大象说什么?”学生通过语音输入后,AI角色会根据内容回应:
学生:“大象,你的耳朵为什么耷拉着?”
AI大象(低头晃耳):“我也不知道呀,是不是生病了?”(模仿课文中大象的困惑)学生:“你的耳朵能赶虫子,别听他们的!”
AI大象(抬头挺胸):“对哦,我是大象,我的耳朵就该这样!”(呼应课文结尾的坚定)
AI实时记录学生与角色的对话内容,生成“大象情绪曲线”:当学生传递否定信息时,曲线呈下降趋势(代表大象的不安);当学生肯定其独特性时,曲线上升(代表大象的自信)。课堂上,学生为了让“情绪曲线”上扬,主动结合课文语句说服AI角色,自然深化了对“接纳自我”的理解。
AI通过“虚拟角色+即时反馈”,让学生从“读文本”变成“入文本”。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自我为中心”,而AI角色的“示弱”与“呼应”,恰好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使“寓意理解”从教师的“告知”变成学生的“顿悟”。
(三)思辨训练:让思维“深”下去——AI数据驱动的辩论式学习
寓言教学的难点在于“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大象的耳朵》一课教学中,如何引
导学生将“大象的坚守”迁移到“自我认知”?传统讨论中,学生常因“表达能力有限”陷入
沉默,教师难以把握其思维深度。此时,教师又可以引入AI 人机辩论小游戏:设置辩
题“你的特别之处,需要改变吗?”学生扮演正方,AI扮演“反方”,双方展开辩论。AI
通过语义分析技术,将学生的观点归类为“自我认同”“功能适配”“他人评价”等维度,生
成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导图发现: 85% 的学生能结合课文语句论证,但仅 15% 能联系自
身(如“我戴眼镜,但能看清黑板,不用改”)。据此设计“我的特别清单”活动:学生用
AI绘画工具画出自己的“特别之处”,并配文“我的____像大象的耳朵,虽然____,但”。
课后调查显示, 92% 的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一个特别之处”,较传统教学( 68% )提升显著。学生作品中,“我的卷发像大象的耳朵,虽然和别人不一样,但妈妈说很可爱”“我的跑步慢像大象的耳朵,虽然不如同学快,但我能坚持到最后”等表达,展现了思维的迁移能力。
三、结语
《大象的耳朵》一课的AI教学实践,让笔者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新玩法”,本质是用技术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在“玩”中感受语言的温度,在“互动”中建构思维的深度。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迭代,我们还将探索更多可能。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以生为本”的核心不会变——因为最好的“新玩法”,永远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耳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王崧舟. 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3]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4] 陈美玲. 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 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