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众文化活动对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与路径探索

作者

次西卓玛

昌都市察雅县王卡乡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昌都 854300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居民幸福感不仅关乎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满意度,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广泛参与性、贴近生活性和情感共鸣性,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桥梁。

1.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与特征

群众文化活动是指由政府或社会组织主导、面向广大城乡居民开展的非营利性文化活动,涵盖文艺演出、体育健身、民俗节庆、公益讲座、读书交流等多种形式。其核心特征体现在公共性与普惠性上,强调“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具有鲜明的公共服务属性;同时,由于地域、民族和年龄差异的存在,文化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此外,群众文化活动高度重视居民的参与体验,通过互动性强的项目增强个体之间的联系,提升归属感与认同感;最后,作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群众文化活动还具有教育性和引导性,有助于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群众文化活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居民幸福感是个体主观感受与客观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物质生活、社会关系、心理状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多种机制有效促进居民幸福感的提升。首先,它为居民提供了共同参与的平台,如社区文艺汇演、传统节日庆典等,增强了邻里间的互动与联系,从而提升了社会归属感与集体认同。其次,文化活动具有情绪调节和心理疗愈功能,音乐、舞蹈、绘画、阅读等形式能够帮助居民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再次,通过参与表演、创作或志愿服务等活动,居民得以展现自身才能,获得他人认可,进而增强自我价值感与成就感。此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填补了物质之外的情感空缺,尤其为老年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情感寄托。

3.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实现路径

3.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要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在提升居民幸福感中发挥长效作用,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机制。政府应将群众文化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专项发展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与任务。同时,应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文化活动有持续的资金来源。此外,还需完善文化活动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对活动的组织、参与度、满意度及社会影响进行系统评估,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精准投放。

3.2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机制

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与资源整合。当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文化供给模式已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亟需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合作机制。一方面,应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高校、文艺团体等积极参与文化服务,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可通过“文化进社区”、“校地共建”、“企地联动”等方式,引入专业人才和优质内容,提高活动的专业性与吸引力。例如,高校可为社区提供艺术指导和志愿服务,企业可资助特色文化项目,社会组织则可承担活动策划与执行。这种协同机制不仅能拓宽文化服务的供给渠道,还能激发社会各界的责任感与参与热情,共同营造全民共享、共建文化的良好氛围,进而提升居民的幸福体验。

3.3 加强基层阵地建设,拓展活动空间

基层文化阵地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托,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便利性和丰富性。因此,必须加大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打造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便捷可达的文化服务网点,切实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应注重阵地功能的多样化拓展,如增设多功能活动室、数字阅读区、非遗展示区等,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兴趣群体的需求。在实体空间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加快数字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建设线上文化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发布、报名预约、互动交流等功能的一体化,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4 注重内容创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只有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才能持续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各地应结合地方特色与群众需求,因地制宜策划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品牌,如非遗展演、民俗节庆、红色文化巡演等,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同时,针对不同人群设计差异化的内容,例如面向青少年推出创意手工、科技体验、动漫创作等富有互动性的项目,吸引年轻群体广泛参与;面向老年人开设书法、戏曲、舞蹈等兴趣课程,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还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探索沉浸式、互动式的新型文化体验方式,如 VR 展览、虚拟演出、线上直播等,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传播力。

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更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通过增强社会归属感、促进心理健康、提升自我价值等机制,群众文化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推动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居民幸福感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胡乾芮.新时代我国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4):84-87.

[2]吕媛媛. 西安市市民公共文化参与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DOI:10.

[3]李春华.文化生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J].人民论坛,2019,No.643(2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