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萍洲书院碑刻文献初探
邝薇
湖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 湖南永州 425199
永州自古以来就是人文渊薮之地,许多古代文人曾入永州,如著名文人柳宗元,且永州本地也出现了许多文人,如周敦颐、何绍基等。也因之,永州也出现了诸多记载这些文人事迹的碑刻文献,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皆较高,萍洲书院就是其中的一例。遗憾的是,当今学术界对萍洲书院探究不多,其中,夏三鳌在《三维动画技术在萍洲书院数字化呈现中的应用》 之中从三维动画技术展示萍洲书院就是其中的一例,那么,对萍洲书院的碑刻文献探究更少。本文就此抛砖引玉,尝试从文旅角度探究萍洲书院中的碑刻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
一、萍洲书院的概述
永州萍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初名为“ 白萍洲书院” 。对于“ 白萍洲书院” 一名,“ 萍洲” 一词与《楚辞·九歌·湘夫人》篇什的“ 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 密切相关。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一文中,“ 白薠” 被誉为一种草,作者踩着白薠纵目四望寻找湘夫人,且与“ 湘夫人”相约今晚见面,已经被赋予高尚而又纯洁的爱情符号,有较高的神话意蕴。此外,萍洲书院又坐落在潇湘之水上的一个岛上,“ 湘夫人” 在一些人看来是被誉为潇湘二妃中的“ 女英” ,而潇湘二妃又是尧帝的两位女儿,舜帝的两个妻子。从这个角度而言,虽萍洲书院始建于清中叶,但其文脉已经上溯先秦上古神话,其文化价值已不言而喻。在古代,关于“ 白蘋洲” 与“ 潇湘” 的记载较多,唐代著名文学大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也较多关注永州的当地文化,并写了“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①” 之诗句,这些文献的呈现,无形之中把萍洲书院推向更高的名气,也是一张自我代言的“ 名片” 。因此,萍洲书院的名字就富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使得古今当地政府较多关注萍洲书院,一些文人也慕名来参观和拜访,并留下了一些碑刻文献以示证明。
因萍洲书院有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名气,萍洲书院于清末时期再次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斥巨资来翻修,得到了更好的建设与保护,恰如《零陵县志》所载:“ 蘋洲书院在距城北 4 公里潇湘二水合流处的浮洲上,书院由抗法名将王德榜(江华县人)与席砚香(东安县人)等人捐资修建。清光绪十年(1884),破土动工;越二年,落成。从水滨到院门,有石级数十级。进大门,中为甬道,两旁植桂花树,甬道两侧为书院及宿舍。再进为大礼堂,其旁为花厅。最后一进为魁星楼,建筑高敞,形势宏伟。四周竹木环绕,苍翠蓊郁,隐天蔽日,环境清幽。光绪十三年,书院建成开讲,由永属八县考送生员入院学习。第一任山长为周崇傅(子岩)。光绪二十九年,改为中学堂;后改为永郡联立蘋洲中学。新中国建立后,与省立七中合并,更名为零陵一中,原蘋洲中学校址移作他用。” ②据《零陵县志》所载,新修之后的萍洲书院,庭院众多,规模更大,更气势雄伟,书院里面不仅是苍翠蓊郁、环境清幽,且是个读书著文的好地方,与永州当地的教育较为密切。因此,古今诸多文人或为展示他们的才华,或是对萍洲书院的热爱与喜欢,诸如等等,他们都在萍洲书院留下他们的文学作品,碑刻文献就是他们诸多文学作品中的一种。
二、萍洲书院碑刻文献的现状
萍洲书院自清乾隆四年(1739 年)建设之后,因自然界的风吹雨打、虫咬鼠害以及人为破坏甚至是战争破坏等诸多原因的破坏,以至到清末时期再次得到重建。之后,萍洲书院成为了教书育人、吟诗作赋和休养生心的好地方,甚至为了提高萍洲书院的文旅地位,当今地方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建设和保护,萍洲书院墙壁上就介绍了诸多文献书籍,如清代著名诗人何绍基的文学著作就是其中的一例。
当然,萍洲书院除了在书籍上介绍永州古代文人及其著作。要注意的是,院内保留了一些碑刻文献,如有清末时期碑刻文献和今人刻的碑刻文献。萍洲书院作为历史较为悠久的书院,有其独特的发展沿革史,也承载在古今文人的碑刻文献作品,其中的意义已不言而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碑刻文献,囊括内容较多,学术价值较高,值得业界关注与珍视。那么,根据本人到萍洲书院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些碑刻文献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1.书院介绍类:此类碑刻文献主要介绍萍洲书院的地理位置、重修与发展等历史沿革,对萍洲书院的宏观发展史给予介绍,如《军机处存记署府事尽先补府正堂随带加一级赵为》这一碑刻。通过这个碑刻,我们可以了解到萍洲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清末当时官民齐心协力修建书院等事迹。同时,此碑刻是笔者在萍洲书院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处碑刻。在此碑刻中,个别字词不是很清晰,似乎也有修复的痕迹,但总体上保存完好,以正楷书法形式刻印在碑刻上,相对院内其他碑刻文献,其文献价值已不言自明。
2.诗词类:此类多为当今文人墨客来永州或是萍洲书院,观赏过萍洲风景之后留下的墨宝。例如,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期间,创作了诸多文学作品,如《江雪》《春怀故园》等,其中《江雪》得到了当今文人较多的关注,故他的作品得以誊抄于此。柳宗元《江雪》一诗,被古代一些人誉为“ 最孤独的诗” 。受此影响,故许多当今文人都把柳宗元《江雪》一诗刻在萍洲书院的院内,且字体不一样,有草书、行草等形式,在萍洲书院的走廊中形成了另类的“ 组诗” ,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这些“ 组诗” 以不同的字体展现,一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书法价值,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柳宗元对于永州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柳宗元在永州写下了《永州八记》,更是家户喻晓,对于后世人们了解永州文旅起到了很大作用。
3.记事类:萍洲书院一些碑刻文献就是专门记载了一些事情。永州自古以来素为人文渊薮,出现了诸多历史名人,如周敦颐等,当然,也有一些入永州的著名文人,如舜帝、柳宗元等。这些文人的事迹在永州诸多碑刻文献都有讲述,在萍洲书院里的一些碑刻就记载了舜帝的一些事情,相对于纸质文献,碑刻文献的耐腐蚀性和不可磨擦等特点,其可让舜帝与永州的事迹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无数文字刻在碑刻文献上,被保存下来,得以传承。现试举一例证之,《频洲春涨》这一碑刻虽是 2014 年刻上去的,年代不是很久远,但里面的内容却与舜帝南巡和潇湘二妃密切关系。此碑刻巧妙地把舜帝南巡和潇湘二妃的关系以生动的故事阐述,不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把舜帝、潇湘二妃和永州的关系更加拉进距离了。关于舜帝南巡一事,《史记》就明确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①因此,今人把当时舜帝南巡一事以生动的故事以碑刻的形式呈现出来。萍洲书院的记事类碑刻,虽经过岁月的洗涤,文字逐渐变模糊,但石头铭刻着这些记忆,这些事迹得以代代相传,赓续不断,也让“ 永州故事” 更为精彩。
因此,在萍洲书院内,有几类碑刻文献,他们的出现,不仅让萍洲书院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呈现在世人面前,也让与永州相关的历史事迹和故事得以以“ 石头” 形式流传,并是永久流传。这些以碑刻形式为载体形式,不仅成为了萍洲书院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一种永州社会人文教育与文化结合物,更是永州文旅的一张名片。
萍洲书院碑刻文献的保护与传播
在萍洲书院内,有许多清末至今的碑刻文献。这些碑刻文献有撰写于清末时期,有今人誊写古人的文章,样式多样,版式多种,学术价值较高。然而,不可否定的是,因萍洲书院碑刻文献的现状不同,笔者对这些现状进行总结,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萍洲书院碑刻文献被损毁,与自然息息相关。由于自然的力量,即便坚硬如石头,也有风化的可能性。纵观萍洲书院许多的碑刻文献,由于自然原因而毁坏的,不在少数。因永州夏季长期处在阴雨天气,碑刻文献很容易被阴雨冲刷、侵蚀,风吹雨打,除此之外,在炎热的夏天,阳光暴晒也是对碑刻文献的一大损害。那么,随着雨水的洗涮和阳光的暴晒,在这冰火两重天的环境里,久而久之,碑刻文献的字迹逐渐变模糊,字迹多笔少横的情况逐渐呈现。这样,自然因素不仅毁坏了碑刻文献的主体和字迹,无疑就让碑刻文献的字迹变得模糊不清,文献价值降低,艺术性也随之下降,这对萍洲书院来说是一大损失。据笔者去萍洲书院现场的考察,确实发现了一些碑刻文献的字迹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第二、人为的破坏。除自然因素之外,人力破坏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因萍洲书院是把旅游、教育、人文和历史等诸多因素聚集于一身的场所,那么,慕名而来的人并不少。在这些人群中,一些人认识到碑刻文献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对这些碑刻文献关爱、珍惜有加。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人对这些碑刻认识不够,碑刻文献储备知识较少,无法很好认识到碑刻文献的价值。他们会因为想展现个性而破坏碑刻文献,比如在碑刻文献上涂涂画画,甚至拿脚踩、用石头砸等,导致碑刻字迹不清晰,使得碑刻文献总体性被破坏,乃至影响到碑刻文献的书法艺术完整性同时又无法修复,很容易造成“ 鲁鱼亥豕” 的情况发生。更为甚者,这样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学界的拓片,造成以讹传讹的情况发生。事实上,在萍洲书院,一些碑刻文献已经往这个不好的方向发展了。
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一下两方面对萍洲书院的碑刻文献进行保护与传播。第一,在萍洲书院的适当位置,设置警示牌,告诫旅客不要随便破坏碑刻文献。除此之外,萍洲书院还需要定期对立面的碑刻文献进行打扫、清洁和保护,让碑刻文献的字迹清晰,尽量保持其最初的原貌,成为了真正有意义的碑刻文献。
第二,做好传播工作,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碑刻文献的文献价值。因入院旅游的旅客文化层次高低不一,萍洲书院需要在某些特殊场合告诉旅客的碑刻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甚至告诉附近居住的村民碑刻文献的价值,让他们也加入保护萍洲书院碑刻文献的队伍中来,这样就形成更为广泛的人群来保护碑刻文献。
第三,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对萍洲书院碑刻文献进行传播。关于对萍洲书院的传播以及数字化运用方面,夏三鳌在《三维动画技术在萍洲书院数字化呈现中的应用》(《影视制作》,2023 年第 10期)一文中已经进行较为详细的探究,为传播萍洲书院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思路和借鉴。在此基础上,萍洲书院可以通过抖音、网红、电视台、萍洲书院公众号 APP 等形式传播萍洲书院以及碑刻文献及艺术价值,让永州人、湖南人甚至国内更多的民众了解萍洲书院的历史沿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萍洲书院碑刻文献的文旅地位,让萍洲书院走出永州、走出湖南。
第四,当地政府可以以立法的形式,保护萍洲书院里面的碑刻文献。我们可以从萍洲书院自身的文化价值入手,构建书院文化与历史相结合的体系。萍洲书院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不仅有碑刻文献,还有一些价值不菲的建筑、历史悠久的古树等等值得保护。那么,当地政府可以以立法形式保护萍洲书院里面所有的一切,让这些人文景点得以广泛流传,赓续不断,提高永州文旅的知名度,进而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第五,可以组织相关研讨会,挖掘里面碑刻文献的文献价值。因永州自古以来就是人文渊薮之地,唐代就有著名的文人柳宗元贬谪永州,并在永州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已为永州的名声发声。然而,由于永州属于偏远地区,能够认识到碑刻价值的人屈指可数,需要通过专业的研究机构或是协会专门阐述碑刻文献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因此,学界可以以此为契机,不仅探讨柳子庙的碑刻文献,也可以探讨萍洲书院的碑刻文献,乃至是挖掘整个永州的碑刻文献,这样可让萍洲书院的碑刻文献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得以全方位呈现。
结论
永州碑刻文献内涵丰富,不仅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还兼具书法的艺术价值,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永州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名城,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空间结构特殊,诸多碑刻文献蕴含其中。本文探讨的重点是萍洲书院的碑刻文献,由于藏于书院之中,自又带有书院独特的文献乃至是文化价值。然而,其保护工作不易,从对自然环境的监测和人为破坏两者因素来看,风化等自然因素是其损坏的主要因素,人为因素的破坏现今也逐步变得明显。因此,我们可通过各种传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加以努力利用数字文化,为萍洲书院碑刻赋能,利用信息平台,传播碑刻文献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让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进而提高永州文旅的地位。(指导老师:林耀琳)
①作者简介:邝薇(2002-),女,湖南株洲人。国学专业学生,本文系2024 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一般项目《永州文旅背景下碑刻文献的保护与开发——以萍洲书院为主的考察》(项目编号:S202410551034)阶段性成果。
②夏三鳌:《三维动画技术在萍洲书院数字化呈现中的应用》,《影视制作》,2023 年第10 期。③ 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两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47 页。
①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第7 册,黄山书社,1999 年,第2587 页。
② 湖南省永州、冷水滩市地方志联合编纂委员会编:《零陵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年,第 532 页。
①夏松凉、李敏主编:《史记今注》,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