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本土化童谣"开发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黄榕阳
南安市长福小学,福建 南安 362333
前言:
闽南童谣属于地方非遗的“活样本”,它的语言浅白、节奏活泼、话题贴近儿童的生活,跟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认知程度很匹配,要是把这些童谣变成校本课程资源,按照“学唱-创编-表演”的循序渐进过程学习,不仅能充实音乐课的授课方式,还能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方言的魅力,领悟文化的内在逻辑,从而赋予文化传承一种持续性的践行方向。
一、方言正音与韵律感知
闽南童谣具有鲜明的方言特质,这是它文化价值的基础,不过孩子们因为日常生活语言环境改变而造成说话时经常出现发音含糊不清,语调出错等问题 [1] 。教学要从闽南语正音开始,凭借“分解—对比—加强”三步骤,让学生掌握闽南语发音规则,感知方言韵律和音乐节奏之间存在的联系。
以闽南语版《西风的话》为例,原曲普通话歌词“秋天过去,冬天来了”在闽南语中是“秋去冬来,风冷透心”。老师可以先提取关键词“秋(tsiu)”“去(kī)”“冬(tang)”“来(lâi)”,进行方言发音示范(“tsiu”舌尖轻轻碰到上齿龈,“kī”是入声字需要短促有力),让学生模仿跟读,并对比普通话发音上的差异,例如学生一开始读“kī”就会拖长音,这时老师可以通过手势(手掌下压示意短促)辅助教学。
之后拆成节奏音节如“秋去/冬来/风冷/透心”随“拍”手或拍桌面打节奏,学生发闽南语四字句对应的四二拍音乐的规律,有个老师教科案例中,学生用正确的方言念“风冷透心”时,因方言“透(thàu)”的舌头要后缩,所以会有很明显的一个顿挫,这也和原来歌曲后面“风”后的休止符也正好是相对应的。还有就是设计一个“方言接龙”的游戏,温故知新,老师一句普通话歌词学生快速用闽南语演唱,像老师说树叶落了学生接“树叶(tshū-iap)落(lo̍h)了(liāu)”来回提问,在接龙中内化方言和音乐。
二、文化情境创编
童谣中的文化意义必须通过情境传达出来,只通过童谣的歌词翻译根本无法引导学生体会到它的意义[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再造—元素替换—角色代入”三个步骤,用“闽南风情”版的《茉莉花》取代泛化的“茉莉花”。
教师用图片、 视频播放闽南茶文化场景(采茶女戴着斗笠、茶园里劳作),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茉莉花在闽南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学生联想到了“茶园旁的茉莉花田”“奶奶泡茶时放的茉莉干花”等场景,教师提炼关键词“茶园”“茉莉香”“阿嬷的手”。
在“哎呀咧,花香引蝶来”处将原曲“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改编为“茶园边开茉莉花,阿嬷采来泡好茶”。闽南语衬词“哎呀咧”是赞美的语气词,这里运用“哎呀咧”把闽南语演唱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改编过程中需注意对词的平仄与押韵的变化。有一位教师提出“泡好茶(phàuhóttê)”这三音“平去上”,刚好符合原曲“芬芳满枝桠”这四字“平平上阳平”所表示的平仄变化,所以旋律不变,只是将歌词替换过来。
通过身体表演提升体验,让学生分成“采茶女”“小茶客”“茉莉花”3 组,通过动作模拟歌词中的情景:双手做采茶状(采茶女)、捧着杯子做喝茶状(小茶客)、晃动身体(茉莉花)。本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唱到“阿嬷采来泡好茶”时会自然而然地加进“吹凉茶水”“递茶予同伴”等内容,将文化的背景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茉莉花会说话,他可能会说什么?”鼓励学生用闽南语即兴仿编歌词,如“我是一朵茉莉花,开在茶园等阿嬷”,学生创编语言的过程中就会明白童谣对大自然与亲人的歌颂。
三、跨学科主题探究
将童谣融入不同学科实现“一课多值”是运用拓展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田野的呼唤》这首曲子所要表现的内容是大自然的风景,故可与其他学科(例如科学观察田野里的生物、美术画大自然、语文创作有关田野的故事)相结合,变成“大自然—艺术—语文”整合的课程。
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播放闽南田野的实景视频,稻浪翻滚,青蛙叫,让学生用闽南语说说看到的听到的,比如稻仔(tō-á)金金(kim-kim),青蛙(kuann-ke)呱呱叫。接着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自然观察组”“音乐创编组”“美术绘制组”,自然组把田野里听见的声音风声,虫鸣,看见的颜色绿色稻田,蓝色天空记下来,音乐组依照看到的改歌词,把田野的呼唤改成青蛙的歌唱,稻浪的舞蹈,美术组用超轻黏土做田野的模型,给模型配音乐。
某教师实践显示,当自然小组的同学说“田头下午三只青蛙的叫声”,音乐小组的同学则将其编写为三声部演唱,其中声部一为“咕呱咕呱”(低沉),声部二为“呱呱呱呱”(嘹亮),声部三为“叽叽叽叽”(轻柔)三只青蛙叫声的拟音,美术小组则将自己制作的绿色粘土堆的稻田、蓝色卡纸剪的天空,小木棍扎的水稻模型放在一边,上写上“这是咱的田园(tâng-iān)”。此时,自然小组的同学以讲解的方式说出场景,音乐小组的同学演唱改编的歌曲,美术小组的同学进行模型的展览。可谓多种感觉器官协同互动。
教师要先给学生设定一个科学学科的目标,比如说:科学观察生命,音乐改变节奏,美术使用色彩来表达情绪之类的,在设计好任务单之后,比如说:记录三种田野的声音,用两个颜色画田野等。然后让学生开始活动,就拿一年级来说,孩子们在一起探究之后,发现如果只有用绿色的黏土来表达丰收是不够有味道的,如果用黄色的黏土来画出稻穗,然后与绿色的黏土结合之后,色彩,触感都会很到位,这个意外惊喜远远高于老师之前设定的学科教学目标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喜人成果。
总结:
闽南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实践,需要以“文化传承”和“儿童发展”作为两个核心,创建起“语言—音乐—文化”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挑选比较接近儿童生活又流传得比较广的童谣,规划“方言正音—节奏练习—即兴创作”这样的分层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的时候体会文化,本土化的课程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以及文化自信,而且能唤起他们对家乡文化的喜爱,给非遗保护与儿童美育相融合供应一个能够被模仿的范例。
参考文献:
[1]颜甜甜.巧设趣味游戏融合童谣元素[J].读写算,2025,(13):132-134.
[2]柯丽娜.闽南童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4,(1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