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花卉纹样设计融人初中美术课程的策略

作者

毕嘉莹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狮峰初级中学 510850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美术课程标准将课程的艺术实践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4 个大类,并分学段设置了层次递进的学习任务,其中“欣赏·评述”下的学习内容“中国美术赏析”、“造型·表现”下的“平面造型”、以及“设计·应用”下的工艺传承等,都鲜明地指向中国传统美术。针对初中学段,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传统花卉纹样取材于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花草世界,通过抽象、变形、组合等手法,形成具有装饰性和象征性的图案,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绘画、刺绣、陶瓷、木雕等,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魂宝。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花卉纹样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启发学生迁移设计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

一、中国传统花卉纹样及其样式分类

花卉纹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样式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 4 种:单独纹样,是指没有外轮廓及骨骼限制,可以单独处理的装饰花纹;适合纹样,是具有外轮廓限制的纹样;二方连续,一个纹样单位向左右重复连续或上下重复连续形成一条带状一般的图案;四方连续,一个纹样单位向四周重复地连续和延伸扩展的图案。其中,笔者当前教学使用的岭南美术七年级下册第5 课《花卉与纹样》介绍了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三种,排布理念好理解、设计简单易上手,是美术课堂中用于学生练手的好题目。

二、传统花卉纹样设计融入初中美术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围绕教材编排,链式衔接课程

在最新的初中美术教材中,图案教学也被作为重点编排的教学内容之一。除了上文提到的《花卉与纹样》外,许多课程与传统纹样之间有关联,都可以作为传统花卉纹样设计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八上第 11 课《传统纹饰·民族风格》、八下第 1 课《沉雄瑰丽的中国青铜艺术》、九上第三单元《泥痕火迹的艺术》、第四单元《装饰与生活》,以及九下第1 课《瑰丽深沉的汉唐雕塑》等,大部分课时的课后“表现与创造”环节都要求学生自由设计、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以《花卉与纹样》为例,“欣赏·评述”性质非常直观,学生不仅能清晰了解现实中的花卉是如何被写生原形、夸张变化、适合变化等方法制成纹样的,还学到鉴赏花卉纹样的不同样式、不同载体,这些都可以为后续八、九年级的相关课程打下审美基础。

(二)感悟美学意蕴,培养审美能力

传统花卉纹样的审美意蕴与其植物原型密切相关,纹样取材相当广泛,按题材可以归纳出莲花纹、牡丹花纹、兰花纹等种类,这些花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具有因时而变的象征意义,例如,莲花纹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牡丹花纹细密繁缛,则象征着富贵、显荣的生活寄托;兰花象征高洁的君子……传统花卉纹样的审美意蕴,正是古人将文化观念“移情”于自然物象,再抽象提取进入“物我同一”的过程,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研究传统花卉纹样,可以理解古人的生态审美观和对自然的崇尚态度,培养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怀。

(三)增进文化自信,丰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以来各民族、地域文化整合沉淀和交融的结果,中国的纹饰艺术同样灿烂而悠久,且有着鲜明、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以莲纹为例,我国最早的莲纹出现在东周铜器上,当时出土的莲纹实际上是一种比较还原的荷花纹,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佛教文化进入我国,印度莲纹与本土荷花纹融合,在唐代社会鼎盛时期又进一步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美轮美奂的宝相花纹。学生通过赏析传统花卉纹样作品,可以进一步领会中国传统美术的独特之处,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

三、将传统花卉纹样设计融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课时资源,导入传统花卉纹样的基础知识

《花卉与纹样》作为初中阶段关于花卉纹样的开篇,教师应筑牢学生基础花卉纹样知识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导入时运用比较有鲜明历史特征的花卉纹样的纪录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讲解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到八上的《传统纹饰·民族风格》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联系此前所学内容,重视传统花卉纹样载体的辨析,即让学生分清楚画像石、陶器、青铜器、瓷器、现代服饰等不同载体上所适用的传统花卉纹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博资源带领学生校外参观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

(二)感悟纹样之美,理解传统花卉纹样的文化底蕴

从花卉纹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两个角度,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花卉纹样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不同花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分析花卉纹样在色彩运用、构图布局等方面的设计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其构图之美和装饰效果,将审美能力的培育从视觉层面上升到文化感知层面。由于传统花卉纹样的形成是古人对花卉植物抽象提取再艺术加工的过程,教师应重点观察学生是否能有效把握花卉纹样与原植物之间的特征连接;进行八、九年级的后续课程时,教师要注意贯穿传统花卉纹样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带领学生理解纹样背后的文化底蕴。

(三)亲身动手实践,学习传统花卉纹样的创新应用

依据相关课程中设计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把握传统花卉纹样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笔者将具体的实践思路归纳为“临摹、设计、应用”三步走的策略:首先,在进行《花卉与纹样》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处理课后“表现与创造”所提出纹样设计任务,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临摹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提供的基础单独纹样进行临摹;其次,在设计阶段,可以经由小组讨论,按照教材要求设计纹样单位、确定排列格式、绘制黑白图稿并填色,或是制成装饰贴纸等对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初步包装;最后,应用阶段可以具体分布在后续八、九年级的课程中,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服装设计》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前期的创作作品,结合第六单元的《传统纹饰·民族风格》,将传统花卉纹样用于服装设计的边饰、角饰等,设计出特别款式的传统服装。

四、结语

传统花卉纹样是中国传统纹饰艺术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将传统花卉纹样设计融入初中美术课程,不仅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还可以与教材内容编排有机衔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美育方式。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传统花卉纹样,使之真正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参考文献】

[1]王丽字.《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微课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3):64-66.u

[2]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77-78.u

[3]贺梅.传统花卉纹样设计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教学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