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土地复合利用模式的优化研究
李沙沙
身份证号码:130131198903194826
摘要:本文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复合利用模式的优化路径,提出通过科学规划、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分析指出,当前存在功能分区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问题。因此,提出了三项优化路径:加强土地规划的科学性、推进“农光结合”等技术支持,并强化政策引导与监管。研究表明,优化后的土地利用模式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缓解生态压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建议加强土地利用模式的动态监测与评估,确保持续高效利用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土地复合利用;优化模式;可持续发展
引言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张与乡村过渡的重要空间,其土地利用兼具城市和乡村特性,具有高弹性和高潜力。然而,快速的城市化导致边缘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以及环境问题的凸显。为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复合利用模式成为必要路径。本研究旨在分析城市边缘区土地复合利用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优化复合利用模式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1. 城市边缘区土地复合利用的现状分析
1.1 土地功能分区不合理
当前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分区问题较为凸显。主要特征为功能单一及规划滞后。一方面,部分边远地区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耕作或城镇建设,未能凸显复合型土地利用模式之优势。例如,众多农田在开发过程中缺少生态功能保障,主要针对单一作物栽培,难以达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并行增长。另一方面,城市拓展阶段,土地规划未能适应动态需求的变化,土地用途矛盾频现。如,占用农业或生态用地用于建设,扰乱了既有的土地利用均衡,甚至引发部分农业区域及生态保护区功能退化。该分区不合理导致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实现其整体效益,进一步强化了不同功能区域间的竞争与矛盾。
1.2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效能的不足构成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此类低效利用主要体现在工业、商业、农业及居民点用地等多个领域。众多工业及商业用地呈现长期空置或利用率偏低状况,这无疑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亦削弱了地区经济收益。农业用地产出效率较低,众多农田依旧采用传统耕作模式,缺乏现代技术支撑,造成产出结果显著低于预期水平。居民点土地分布过于零散亦是导致效率低下的关键原因之一。村落分布边缘区域较为零散,亦占用广阔土地,尚需投入高额成本进行基础设施的构建与保养。
1.3 土地生态问题凸显
伴随着城市外围地带的迅猛建设,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大规模的土地硬化开发显著削弱了土地的生态效能,例如,地表硬化引发的雨水渗透降低,诱发了该区域水土流失及洪水风险。生态承载力因绿地与湿地资源的破坏而降低,某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遭受显著威胁。工业活动对土地造成显著污染问题。部分工业企业于土地开发中忽视环境保护理念,大量排放污染物,引发土壤污染及区域环境质量下降。此情形亦对土地生态系统之稳定性构成威胁,亦对邻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造成负面影响。
3. 城市边缘区土地复合利用模式的优化路径
3.1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
提升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复合模式的先导步骤是增强规划的严谨性与预见性,确保土地资源在各功能区间实现均衡与高效配置。具体而言,科学土地规划需依托系统资源调研与区域特性剖析,综合考量土壤特性、水资资源布局、气候状况及生态负荷能力等要素,科学界定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及其他特定用途用地。旨在增强规划之精确度,可运用大数据技术与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IS),实施即时数据搜集与仿真预估。该技术方法可实时监控土地利用状况,可预测未来土地利用需求演变趋势,协助构建更优的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规划应重视利益协调,尤其在城市外围地带这样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区域。政府在规划编制阶段,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涵盖当地居民、企业及有关社会组织,确保规划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亦兼顾生态保护与公平性追求。实施规划需确保适度弹性,针对城市扩张的持续演变。基于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边缘区域有助于实现功能布局的优化与土地利用的多元化,奠定土地复合利用模式全面推广的基础。
3.2 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的技术支持
确保城市外围区域土地综合开发需依托现代技术支持,此乃提高土地多用途开发效能的核心,亦为促进模式革新的关键途径。“农光结合”模式系土地综合利用技术的典型代表。在当前情境下,在同一土地上进行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的并行作业。一方面,光伏板布置于农田之上,可借助太阳能进行电力生产;另一方面,耕地持续用于农作物栽培,光伏设备安装不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该技术模式在提升土地使用效能之际,亦为地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智能化监测技术为土地多功能利用提供了高效的管理工具,利用遥感卫星与无人机技术,可实时监控土地资源利用的实时变动,及时识别土地闲置、低效使用或违规开发现象。物联网设备可实现对农业用地的精确管控,监测土壤水分、气候要素及作物生长态势,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能。这些技术的运用亦能提升土地资源分配效率,可为决策者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撑,降低决策错误概率。借助和普及先进技术,城市外围地带的土地多功能开发可在多个领域取得进展。技术进步为土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创造了条件,亦为促进土地使用模式革新与完善奠定了基石。
3.3 强化政策引导与监督机制
政策导向与监管体系是优化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复合模式的关键保障。政府亟需制定扶持土地多功能开发的专项政策,例如针对综合性开发项目的财政扶持、税收减免和信贷援助。该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多元主体投入土地开发与利用过程,涵盖地方行政机构、商业实体、非营利组织及民众个体。政策需明晰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先导向,例如生态农业、绿色建筑及可再生能源项目用地需求,确保政策指引与综合应用目标相协调。
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核心。土地使用全程需实施监督机制,涵盖规划、开发及后期管理全过程。该技术途径提升了政策实施的效果与精确度,同步减少劳动力成本。然而,技术依赖不足以应对土地利用中的复杂社会挑战,故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结论
城市边缘区土地复合利用模式的优化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路径,通过科学规划、技术支持、政策引导与生态经济理念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边缘区的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压力。本研究提出的优化策略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实践提供了参考。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边缘区土地利用模式的动态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璐.生态修复视角下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19):82-84.
[2]梁晨,曾坚,辛儒鸿.城市边缘区的生态适应性演进:困境反思与范式转型[J].城市问题,2023,(07):13-20.
[3]苗鸿利.基于平原造林景观提升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设计[J].现代园艺,2022,45(22):86-88.
作者简介:李沙沙(1989-),女,汉族,大专+成人本科,河北石家庄人,就职于汇广晟信(河北)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