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多元化社团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

王丽丽 范颖勋

封丘县民生学校 453300

前言:

综合素质涵盖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维度,其培养需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与反思实现,多元化社团活动因其项目制、合作化的特点,能为学生提供模拟社会、解决问题的实践场域,教师需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的社团活动体系,通过明确目标、设计递进任务、强化过程评价,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孵化器。

一、跨学科项目融合

小学社团若局限于单一学科,易导致学生知识碎片化,跨学科项目通过整合文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元素,能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实现“做中学”[1]。

比如英语社团的任务设计中,教师提出了“故事构思—英文文本撰写—绘本画面绘制—成果展示与分享”四步任务,要求学生融会多种学科知识。

在故事构思阶段,学生们围绕“奇幻森林冒险”这一主题展开头脑风暴,学生们需要运用所学的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将构思好的故事用英文生动地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句子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鼓励他们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和副词来丰富文本内容。比如,在描述小兔子奇奇看到神秘森林的场景时,学生们写:“Xiao Tu Qi Qi saw astrange forest.”

在绘本画面绘制阶段,学生们将美术知识运用到极致。他们根据英文文本所描述的场景和角色,用彩笔、水彩等工具精心绘制每一页画面。有的学生擅长画细腻的人物形象,把小兔子奇奇画得毛茸茸、十分可爱;有的学生则在绘制森林背景时,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线条,展现出神秘森林的奇幻氛围。在绘制小猴子帮助小兔子奇奇过河的画面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画面表现出小猴子的机灵和小兔子奇奇的感激之情。最终完成了从“创作”到“阐释”的综合能力提升,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充满童趣和创意的视觉与听觉盛宴。

二、问题导向的协作实践

问题导向的协作实践通过设置真实社会问题(如社区环境美化),让学生在调研、策划、实施中发展协作力与公民意识。以“社区花园改造”社团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需求调研—方案设计—资源协调—成果维护”全流程。

在调查需求的过程中,不同小组的学生会挨家挨户地收集居民的想要,发现小组在与老人交谈后收集的“花园的安全性”是老人们最关心的,学生随后又将“地面是否防滑”“花园内设有无障碍通道”等问题列入问卷,从不同群体的需求中搜集起关键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开放式问题(例如“您想要花园提供哪些服务/功能”等)而非偏向性问题(例如“您喜欢养花吗”),以此来训练学生客观、公正地获取数据资料。

学生会“游乐儿童与休闲老人如何兼顾”“有限空间如何利用”等问题,在图纸中标出功能区。一小组讨论沙坑摆放时发生争执:一部分说沙坑在凉亭边好,这样家长可以坐在凉亭边直接照料小孩。另一部分认为沙坑放在远离凉亭的地方,风刮过来就不会把沙子吹到凉亭边休息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饰多个角色”模拟使用方的立场,最终将沙坑设置于凉亭一侧,用植物围护,体会“合作时需要考虑多方利益”。

成品维护阶段,学生制定《花园公约》并制作海报向社区居民进行展示。一个小组觉得原来的公约写得比较生硬(“请勿践踏花草”等),与同伴一起讨论修改为“请绕道花坛,保护小生命”,以关爱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分层挑战的任务设计

分层挑战的任务设计通过设置基础、进阶、创新三级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中发展抗挫力与创造力[2]。

以“机器人编程”社团为例,教师围绕“巡线避障”主题设计分层任务,基础任务面向编程新手,要求机器人沿黑色线条行驶并避开固定障碍物。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机器人‘看’到的是线条还是周围光线?”学生通过遮挡光线、调整传感器高度,发现环境光干扰是原因,进而用“遮光罩”解决问题,理解“调试需从观察现象入手”。

进阶任务增加变量控制,让学生设计程序让机器人辨别不同的障碍物(红木块、蓝箱子),在原有代码基础上引入“颜色选择模块”并编程实现对应的行动方式。教师提出“这个颜色传感器能否调节灵敏程度”问题,学生通过查询说明书调“阈值参数”来提升辨别灵敏度,形成“问题解决使用工具进行调节的思维方式”。

创新任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场景,例如“机器人将快递送到不同的教室”“机器人在复杂的迷宫里找出目标”,某学生在实现过程中出现了“识别门牌号不精准”的问题,他多次调节摄像头的角度,修改图像识别代码(即给“三(1)班”图片训练为模板),终于解决项目问题。教师还可设置“脚手架”(例如分享图像识别基础代码),鼓励学生尝试:“尝试 5 次比只尝试 1 次学到的东西要多”。学生从“害怕编程”到“享受编程”“乐于帮助同学”“乐于组建编程课堂帮助同学”,属于分层设计下自我效能感与领导力的双重提升。

总结:

多元化社团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以“真实情境—实践任务—反思内化”为路径,构建“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未来社团活动可进一步与家庭、社区联动,拓展实践场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生态,让综合素质培养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段玉红.“双减”背景下开展小学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宁夏教育,2025,(05):28-29.

[2] 索 永 梅 . 对 农 村 小 学 数 学 社 团 建 设 的 认 识 与 思 考 [J]. 基 础 教 育 论坛,2025,(08):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