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课程设计对小学入学适应的影响
沈筠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第一幼儿园 332500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幼小衔接从“形式衔接”转向“内涵衔接”,课程设计作为核心载体,对儿童入学适应起着决定性作用。优质的幼小衔接课程能帮助儿童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课堂模式与社交环境,而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学习焦虑、社交障碍等适应问题。当前部分幼儿园的衔接课程存在“小学化”倾向或与小学教育脱节的问题,未能有效对接儿童入学适应需求。因此,研究幼小衔接课程设计对小学入学适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为构建科学的衔接课程体系提供依据。全文约 2500 字。
一、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夯实入学适应基础
(一)构建“生活-学习”融合型内容体系
围绕儿童入学后需掌握的核心能力,将课程内容清晰划分为生活适应与学习准备两大模块。生活适应模块中,教师会通过“我的作息表”绘画活动,引导儿童认识钟表刻度,自主规划上学、午休、课外活动的时间;借助“书包整理小达人”比赛,教儿童按学科分类摆放课本、文具,掌握物品归位技巧。学习准备模块则通过“拼图闯关”游戏训练专注力,从简单的 4片拼图逐步升级到16 片拼图;设计“手工小任务”,如独立完成折纸青蛙并装饰,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与执行力。这种融合型内容让课程与小学日常场景深度绑定,帮助儿童提前熟悉入学后的生活与学习流程,为适应奠定扎实基础。
(二)融入“游戏-探究”式衔接内容
摒弃传统“拼音、算术提前教”的知识灌输模式,以儿童喜爱的游戏形式重构课程内容。例如“模拟小学课堂”游戏中,教师会扮演小学老师,带领儿童体验“课前问好-举手发言-小组讨论-课后整理”的完整课堂流程,让儿童在轻松氛围中熟悉小学课堂规则;“数学寻宝”探究活动则将教室布置成“寻宝场地”,在玩具、图书角等区域隐藏标有数字或图形的卡片,儿童需找到卡片并完成“数一数卡片数量”“拼出指定图形”等任务。这类活动既避免了课程“小学化”带来的压力,又能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探究能力,减少其对小学学习的陌生感与畏惧感,助力心理层面的顺利适应。
二、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提升入学适应效能
(一)采用“家园校”协同实施模式
打破幼儿园单一推进课程的局限,构建“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联动的实施体系。幼儿园会定期邀请对口小学的教师走进课堂,开展“小学课堂体验课”,小学教师会用更生动的互动方式讲解简单知识点,如周末家长陪同孩子模拟“小学上下学路线”,提前熟悉学校周边环境,或一起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品,让家长参与到课程实施中。这种协同模式让课程延伸至家庭与小学场景,帮助儿童从多个维度感知小学环境,全方位提升适应能力,避免入学后因环境陌生导致的不适。
(二)推行“梯度渐进”实施策略
根据大班儿童不同学期的发展水平,分阶段、有节奏地推进课程实施。大班上学期以“感知小学”为核心目标,教师会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的教学楼、操场、食堂,观看小学生的课间操与课堂活动,还会邀请小学高年级学生来园分享“小学趣事”,让儿童建立对小学的初步认知与好感。到了大班下学期,课程重心转向“适应模拟”,课堂时长从20 分钟逐步延长至30 分钟,学习任务也从“自由绘画”升级为“按要求完成简单作业”,如独立书写自己的名字、整理课堂笔记。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与任务强度,避免因环境与节奏突变引发的适应困难。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保障入学适应质量
(一)建立“多元主体”评价机制
改变以往仅由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将儿童、同伴、家长纳入评价体系,形成多维度评价闭环。儿童通过“我的适应小日记”参与自评,用图画记录“今天我学会整理书包啦”“我在模拟课堂上举手发言了”等课程收获,或画出“我觉得有点难的任务”,直观表达自己的困惑;同伴互评时,教师会设计“合作小勋章”评选,让儿童根据“是否主动帮助同伴完成任务”“是否认真倾听同伴想法”等标准,为小伙伴颁发勋章;家长则通过“家庭适应观察表”,记录儿童在家中是否主动整理学习用品、是否愿意分享小学相关话题等情况。多元评价能更全面地评估课程对入学适应的实际效果,为课程调整提供精准依据。
(二)采用“过程-结果”结合的评价方式
评价不仅关注儿童最终的入学适应结果,如进入小学后是否能快速融入课堂、是否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更注重追踪课程实施过程中儿童的动态变化。教师会通过“日常观察记录表”,详细记录儿童在课程活动中的参与度——从“被动参与游戏”到“主动发起游戏”的转变,专注力时长从“5 分钟”到“15 分钟”的提升;还会为每个儿童建立“阶段性成长档案”,收集其不同阶段的手工作品、任务完成单、课堂发言视频等材料,对比分析儿童在学习习惯、社交能力、心理状态上的进步。
四、结论
幼小衔接课程设计通过内容、实施、评价三个维度的协同优化,对儿童小学入学适应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合理的课程内容为适应奠定基础,科学的实施方式提升适应效能,完善的评价体系保障适应质量。科学的衔接课程设计能有效培养儿童的学习习惯、社交能力与心理适应力,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参考文献:
[1] 杨承哲.“ 幼小衔接” 主题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 安徽教育科研,2025,(19):53-55.
[2]牛苗苗.自然教育视野下幼小衔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山西教育(幼教),2025,(04):73-75.
收文日期:2025.7.25
作者简介:沈筠、女、江西湖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课题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 年度普通类重点课题《家园校社“四位一体”多维协作下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PTZD048)主持人:沈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