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教育中学生情绪的引导案例探究
林忠斌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中学 318050
引言
青春期是青少年重要生长期,学生的喜怒哀乐比较容易表露出来,一方面,面临学业负担加重,另一方面,面对人际交往压力,更加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沮丧、愤怒等消极情绪[1]。如果没有及时引导,会影响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心理教育在学校课程中起重要作用,心理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了解和调节自我情绪,用实例分析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加以调适,提高心理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情绪认知教育
情绪认知是情绪管理的基础,是对其本人或他人的情感体验识别、解释、表达的能力。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剧烈且易受外界影响,但往往因缺乏情绪认知能力而陷入困惑或冲突[2]。通过系统化的情绪认知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情感词汇,了解基本的情绪(如喜悦和愤怒)和更复杂的情绪(如紧张、害羞),并理解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如肾上腺素分泌)与心理诱因(如自我期待落差)。情绪认知能力强的学生更擅长预测情绪后果,减少冲动行为,这为后续情绪调节奠定基础。
例如,在七年级的心理课堂上,心理教师开展“情绪探秘之旅”主题活动。教师先给大家展示若干表情图片,这些图片都具备相应的面部表情。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照片中的人物心情。学生积极参与,皆提出诸如“愉快”“生气”“吃惊”等基本情绪词语。之后,教师播放一部考试失利后心中纠结的视频,让学生从该人的情感起伏变化中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知道除了一般性的情绪外,还具有类似于“失落”“羞愧”“疑惑”等较复杂、较情绪。随后,教师以动画形象阐释产生情绪的原因,如人们生气的时候会伴随着大量的肾上腺素的释放,便会使心跳加速和呼吸急促等状态。最后,将班级分几组讨论,分享交流自己具有相似经历下的感情体会。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就已基本具备丰富的词汇去指代不同情绪,对于情绪也具备较为全面透彻的理解,学生就能更好地分辨和控制自己情绪,不再作出冲动的举动。
二、传授情绪调节方法
传授情绪调节技巧的关键在于初中生在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时,要建立情绪调节过程模式和重新建构评估策略等理论框架。情绪调节过程模式将情绪处理分为五步骤,包括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在初中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绪状况给学生示范利用相应的情绪调节方式,使学生真的体会并掌握情绪调节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压力的应对能力。经过对情绪认知的教育和调节技巧的演示,初中生已经具备应对情绪问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是自我内在情绪控制需要外力的辅助与合作。
例如,在情境选择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需要过度关注类似于期末考试剩余几天等易促使学生产生焦虑的事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舒缓压力的行为,如课间到操场上散步等。情境修正方面,教师引领学生讨论如何修正自身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有条不紊,从而使自己因没有条理和秩序而产生的焦虑消失。在注意分配阶段,教师向学生教授如果出现焦虑情绪提升的时候,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工作上,如认真记录笔记。认知改变环节,通过事例告知学生考试只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手段之一,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什么,帮助学生重新建立对考试的认知。反应调整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使用深呼吸技巧缓解自身的压力,在出现焦虑情绪时,通过深呼吸逐渐使自身生理反应趋于稳定,并且自身学习效率也有提高,有力地说明心理调适技巧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效果。
三、营造积极班级氛围
营造积极班级气氛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由社会气氛论以及团体动力说组成的。社会环境理论表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显著影响。在积极气氛的班级中,学生能获得学生的接纳感,进而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学生交往、师生交往、同伴交往都是产生学生个人气氛的基础。群体动力理论强调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作用。当班级形成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群体规范时,学生将会通过这种群体压力和群体认同感的作用下,会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主动参与积极的班级活动。
例如,为营造积极班级氛围,班主任可开展“情绪彩虹桥”主题活动。活动初期,开展“优点轰炸”游戏,让每位学生上台分享,大家互相称赞优点,受评者激动而高兴,感受到小组的敬爱和包容,好的效应快速传递开来。接着,开设“班级情绪树洞”信箱,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烦恼和困惑,投放到“情绪树洞”中,教师会隔段时间设置固定时段来处理信箱,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查看、讨论和回复,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和支持,降低负向情绪的积累。同时,打造特色班级文化墙,设置“快乐瞬间”“目标展示”等板块,使学生主动分享自身的美好体验,并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和互相激励。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下,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且友好,形成团结互助的群体规范。大家自觉遵守班级纪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遇到困难时相互鼓励、共同克服,这样的集体是充满活力和正能量的,学生心理状态也明显好转,更能承受学习压力及各种生活压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心理教育中学生情绪引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分析多个案例,只有掌握学生的情绪问题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实施正确的、合理的方法进行引导才最重要。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初中生的情绪问题还具备复杂多变的特点,还需要跟踪观察。因此,教师要继续加大心理教育的力量,优化心理教育的内容结构,共同融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营造正面的良好学习氛围支持学生健康快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妍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探讨[J].教师,2025,(11):20-22.
[2] 蔡 宁 . 基 于 新 课 标 的 初 中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课 程 建 设 探 微 [J]. 成 才 之路,2025,(05):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