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 五链融合” 实践创新
陈凯雯 任子涵 兰惠敏 李平
衢州学院 商学院 浙江衢州 324000
Abstract: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chieving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ability, cultural advancement,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remains a critical challenge. Qu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has innovatively proposed the "Five-Chai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framework, which deeply integrates the industry chain, innovation chain, capital chain, talent chain, and service chain, offering a novel approach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study takes Quzhou’ s "One Village, Ten Thousand Trees" initiative as a case, employing mixed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s of the "Five-Chain Integration" in rural greening, ecological value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Five-Chain Integration" effectively facilitates the conversion of r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into ecological capital, driv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enhances rural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nd provides replicable and scalable experien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Five-Chain Integr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One Village, Ten Thousand Trees; ecological value.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化农村三产融合与生态价值转化的战略导向。浙江省衢州市作为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自 2022 年创新“ 五链融合” 发展框架以来,通过以服务链为枢纽串联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构建起“ 五链融合” 的生态系统。两年多来,历经“ 从无到有” 到如今迈向“ 从有到好,从全到精” ,“ 五链” 融合的工作思维,正牵引着衢州产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在此背景下,“ 一村万树” 行动作为五链融合的典型实践,通过创新“ 绿色期权” “ 碳汇贷” 等金融工具,衢州市已对全市约 3 万亩林地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6 个县(市、区)共有172 个地块通过合格性审核,全市核证共计产生碳普惠减排量 4.94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1。探索林碳期权收储交易,实施林业碳普惠项目,创新竹林碳汇期权交易……衢州市通过探索开发多样化的林业碳账户,实现显著的生态效益,生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转化路径。本文以该行动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五链融合机制如何赋能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1 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逐步转向创新与因地制宜相融合的路径探索。翟坤周提出“ 经济—绿色—治理” 的整体维度拓展县域“ 生产—生活—生态” 一体化功能性乡村建设的方案及乡村振兴的县域视角,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县域乡村“ 产业—生态” 协同振兴,需要突破传统“ 产业结构转化主导型” 县域乡村发展模式的局限,但乡村振兴面临的显性或隐性风险及风险治理研究未能破解资源低效利用的结构性难题[1]。张立畅分析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打造乡村生态宜居、赓续发展乡村文明、厚植人才根基,以及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却没有深刻指出如何解决乡村资源低效能利用[2]。龚晓菊、臧杨杨通过浙江案例证实产业转型可提升经济收益,却未触及资源转化效能核心[3]。王国峰、邓祥征指出中国乡村产业富民经历了“ 缓慢变动—逐步完善—全面调整—产业融合” 发展阶段,农业生产正在逐步从供给型向需求型农业转变,产业富民的路径也逐步从产品供给向优质产品保障方面转化,但缺乏本土资源禀赋适配路径[4]。这些研究共识表明,现有成果多停留战略层面,未建立系统性资源高效转化方法论。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但研究存在显著空白。方一平、朱冉在《经济地理》中验证“ 两山” 理论经济价值,但未延伸资本化路径[5]。陈琪、潘青指出了双碳背景下生态产业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与途径,却也未能指出如何进行生态资本转化[6]。袁广达、王琪聚焦“ 资源—资产—资本” 演化框架,却以水资源为单一案例,缺乏多要素整合分析[7]。郭馨梅、郭金阳曾在其研究中证实了电商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并且城乡融合发展对农村电商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但忽视生态资源数字化开发潜力[8]。王正芬、余彬文指出要将绿色科技作为新时期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助推器,以三产融合引领生态价值兑现的服务增值方向,并以多元主体协同配合探索关于生态补偿和市场导向的共生增值模式,却没有进行详细的深入解析[9]。而苏启指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低端,难以开发与转化,生态资源开发的要素保障不均衡,生态产业开发收益不高,生态资源和产品价值提升难仍是未解命题[10]。
近年研究逐步突破单一经济维度,转向多要素协同视角,但仍未突破机制性瓶颈。汪菁基于安吉县鲁家村案例构建三级市场改革模型,探索了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收益共享的可持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资源增值 77 倍,但未深入讨论多链协同逻辑[11]。邵锦华、周邵在《西部学刊》中指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绿色金融则通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产权明晰、商品化流转和金融化运营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却忽视其与人才链、服务链的适配性[12]。谭劲松等提出“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但仅聚焦“ 创新链—产业链” 互动[13]。李建英、武亚楠则指出了农户与互联网 + 模式之间的问题与联系,但视角只限于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14]。张文明、张孝德阐述了“ 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 的演化路径,系统说明了生态资本化的价值循环体系,却未能破解多链条协同的制度梗阻[15]。汤临佳等的“ 五共一体”模式使得乡村通过数据要素赋能资源的有效编排,带动多主体多模块的资源延展最大化和资源分配均等化,不仅强化了乡村经济活力和治理能力,而且保障了多主体和多单元的长期可持续共富,与“ 五链” 协调有着相似之处,但着重于数据要素,弱化实体链条耦合[16]。
基于上述缺口,本文聚焦三大核心问题:(1)五链要素如何通过阶段性协同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跃迁?(2)多链融合面临哪些现实梗阻?(3)其经验对同类地区的适配性如何?以衢州“ 一村万树” 为案例,通过混合研究方法,解构“ 五链融合” 的系统性实践路径。
2 “ 一村万树” 案例介绍
2.1 案例选择
本研究选择“ 一村万树” 作为样本,其核心依据:(1)案例典型性。作为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首创“ 绿色期权” 等机制,实现了生态资源—资本—价值的闭环转化,其创新性为资源禀赋薄弱地区提供可复制的链式协同路径。(2)研究可行性。依托衢州公开披露的碳汇交易数据、政策迭代文件及企业合作案例,结合团队长期关注该行动,深入多个试点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形成“ 政策—市场—实践” 完整证据链。
2.2 案例背景
2.2.1 案例项目启动
2017 年柯城区响应浙江省“ 五年新种 1 亿棵珍贵树” 规划,利用农村的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庭院地等“ 五块地” ,种植珍贵树、经济树、彩色树 120万株,构建良好生态基底。
2.2.2 实践步骤和关键环节
在 1.0 时期,“ 一村万树” 行动积极响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致力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以一村新种植一万棵树为载体,在 2018 至2020 年三年时间之间,建立示范村1216 个。在2019 年,“ 一村万树” 行动进入 2.0,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结合村集体经济消薄,创新推出“ 绿色期权” 模式,由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等认购树木资产包,期满可获资产处置权,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逐渐转变。在“ 一村万树” 3.0 版本,依托“ 双碳” 目标,通过结合林业碳汇和数字化,实现从“ 增绿量” 到“ 增碳汇” 的升级,由柯城区生态资源开发运营公司将村集体的林碳期权进行预收储,认购方通过“ 衢州市林业碳账户”平台办理期权认购,公司预留税费、保险等费用后,将所有收益反哺给村集体,为农户和村集体增加可预期的绿色收入。而在将来,柯城区将计划进一步发展“ 一村万树”4.0 版本,通过高观赏性的彩色树树林,将文化融入环境建设,例如:试点新姜村通过将爱情故事融入“ 一村万树” 种植树种樱花树中,探索“ 生态-文化” 价值叠加路径。
3 案例分析
3.1′′ 一村万树” 行动成效和评估
“ 一村万树” 行动的进行至今颇有成效。2018 年一年内,柯城区“ 一村万树” 行动区域范围内一共产生 80.22 亿元 GEP,其中气候调节、水土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等总价值 63.23 亿元 2。在 2.0 到 3.0 时期,以新姜村为例,2022 年 6 月新姜村林碳期权首次交易 6454 株绿树以及未来1300 多吨碳汇,其价值高达67000 元3,村集体收入三年增长10 倍。 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 一村万树”行动虽取得 54% 的村民参与种植养护、 57% 的被调查者提供土地的阶段性成果,但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未参与土地流转的 42% 农户中,超 95% 因土地自用或无土地受限(浙江人均耕地仅0.3 亩)4, 18% 的农户因租赁金额不满意、对承包方不了解等疑虑放弃参与。与此同时,项目面临技术操作复杂性与收益可持续性双重挑战——参与种植的群体中 60 岁以上人员占比达 43% ,导致现代化技术应用率不足 15% ,且由于现状耕地破碎化程度较大,叠加碳汇交易定价50.0 元/吨(新姜村案例)低于全国碳市场均价55.3 元/吨5,暴露出生态价值转化效率低下、市场化收益薄弱的结构性困境。
3.2" 五链融合” 视角下的“ 一村万树” 发展路径演进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 五链融合” 机制的实践典范,衢州“ 一村万树” 行动通过“ 五链” 协同演进,系统性破解了生态资源转化与产业升级难题。本文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结合政策文本、实地调研及量化统计报告,以“ 一村万树” 1.0 至 3.0 版本的迭代为脉络,揭示“ 五链” 要素在乡村生态产业化中的动态适配机制。
(1)1.0 阶段:政府主导下的生态筑基与资金链雏形构建(2017-2018)
省级生态屏障建设政策驱动下,衢州市柯城区于2017 年率先启动“ 一村万树” 绿色行动,该阶段以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构建资金协同机制,探索出民办公助、股份合作、村企联合和公司 + 农户四种多元模式,大大提升村绿化覆盖率,但参与主体动力不足、生态效益转化渠道单一等问题突显,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尚未形成良性循环。
(2)2.0 阶段:创新驱动下的产业融合与人才链协同升级(2019-2021)
通过政策创新推出“ 绿色期权” 模式,构建企业、机构、公众多方协同参与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截至 2020 年底,累计实现期权认购金额超过 1170 万元,覆盖行政村60 余个,形成“ 资金反哺生态建设、生态助力乡村振兴” 循环。
该阶段同步实施“ 创新链—人才链” 双轮驱动。依托数字化改革打造智慧管理平台,打通林产品电商上行通道。典型案例柯城区新姜村通过“ 一村一播” 电商矩阵吸引了 20 余家企业建设“ 企业林” ,并开展500 元每棵个人认购林挂牌,形成了乡村振兴赢得绿色资本的共享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 引智育才、激活本土、跨界赋能” 人才体系,推动生态资源与人力资本深度融合。由此,2.0 版本实现从种树到变现的跨越。
(3)3.0 阶段:生态赋能下的价值转化与服务链数字深化(2022 至今)
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构建“ 林业大脑” ,推动生态资源全域整合和跨区域联动,形成五链融合的生态系统。其创新实践聚焦: ① 服务链深化:开发“ 浙里有柯树” 平台,打通林业碳账户闭环;建立林碳期权预收储机制。 ② 五链闭环突破:开发“ 碳汇质押贷款” 产品,以林业碳汇量为抵押物,实现生态资产金融化;建设“ 乡村未来社区” 示范点,整合森林康养、文化研学等产业链,带动生态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联合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团队建立碳汇监测评估体系,实现“ 种植—认购—碳汇交易”全链条升级。
4“ 五链融合” 视角下案例项目存在的问题
衢州“ 一村万树” 行动通过“ 五链融合” 机制的三阶段演进,虽在生态资源转化与乡村振兴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动态适配过程中仍面临结构性矛盾与系统瓶颈。
(1)产业链延伸不足与同质化竞争风险
项目集中于林碳交易、森林康养等初级业态,产业链处于雏形阶段,存在业态单一、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挖掘不深等问题。部分乡村过度依赖“ 绿色期权” 认购模式,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产业生态韧性不足。
(2)创新链技术转化与市场化衔接滞后
林碳期权新模式、碳普惠等创新场景,在技术落地层面面临市场化适配障碍。调研发现,碳汇计量、生态资产评估等关键技术环节仍依赖外部科研团队,本地技术转化能力薄弱。例如,“ 浙里有柯树” 碳普惠场景存在市场响应度不足等问题,功能闲置率高。
(3)资金链可持续性与普惠性矛盾凸显
政府主导模式下,项目初期资金链过度依赖财政投入与社会捐赠,市场资本参与度不足。绿色金融创新呈现“ 示范优先” 特征,资金过度向头部企业与示范村集中,普通农户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受限,这种资金分配可能加剧乡村发展不平衡。
(4)人才链结构失衡与本土化断层
现有人才支撑体系呈现“ 外引内流” 的矛盾,以短期引进专家为主,缺乏林业管理复合型人才。柯城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涉林产业中高级职称技术人才占比低,且本土人才流失问题持续存在。团队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多数行政村反映复合型管理人才缺口制约产业升级,凸显人力资本与生态资本的深层障碍。
(5)服务链协同效能与长效治理短板
跨部门数据壁垒导致生态资源整合不充分,如林业碳账户与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尚未完全互通。此外,多数行政村反映“ 种植-管护-交易” 全链条服务仍存在责任边界模糊问题,服务链的协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5 “ 五链融合”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对策与启示
衢州“ 一村万树” 行动在推进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产业链条短、技术转化弱、资金分配不均、人才断层明显、服务协同不足的矛盾。为破解这些瓶颈,需从“ 五链”角度系统施策。
(1)深化产业链融合,构建“ 立体化” 生态产业体系
以“ 林业 +′′ 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覆盖种苗育种、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的复合型产业体系。如对苗木种植基础较好的乡村,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配套建设产地初加工中心;通过探索“ 一村一品” 特色IP 培育,如依托衢州“ 钱江源”区域品牌,打造具有地理标识的森林康养、生态研学产品,规避同质化竞争。
(2)强化创新链支撑,完善“ 在地化” 技术转化机制
破解技术转化与市场脱节问题,构建“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体系。在衢州设立林业碳汇技术中试基地,推动碳汇计量、生态资产评估等核心技术本地化应用。同时,优化“ 浙里有柯树” 等数字化平台功能,可增加碳积分兑换、生态产品溯源等市场化功能模块,提升用户粘性。
(3)优化资金链结构,创新“ 包容性” 绿色金融工具
破解资金分配“ 马太效应” ,构建财政引导、市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更多惠及乡村振兴普惠性产品,可借鉴丽水生态产权抵质押模式的经验,风险补偿基金与产业引导基金的组合运用,激活多元资本参与生态经济。此外,还可通过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引导基金,通过“ 以奖代补” 方式重点支持普通农户和小微企业延伸产业,缓解示范村与非示范村投入失衡问题。
(4)重构人才链生态,培育“ 本土化” 复合型人才梯队
实施“ 外引内育” 双轮驱动策略:依托本地或合作高校,定向开设林业经理人培训课程,培养“ 乡村 CEO” ;完善人才回流激励机制,参照衢州“ 新乡贤回归工程”政策,对返乡创业人才给予项目用地、税收减免等配套支持,增强本土人才归属感。
(5)贯通服务链节点,健全“ 全周期” 协同治理网络
强化数字赋能与制度创新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快林业碳账户对接国土治理平台,构建生态资源“ 一张图” 。另一方面,推行“ 林长+链长” 责任制,明确种植、管护、交易各环节责任主体,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全流程绩效评估,形成闭环管理链条,压缩部门响应延迟。
参考文献:
[1]翟坤周. 新发展格局下乡村“ 产业—生态” 协同振兴进路——基于县域治理分析框架[J]. 理论与改革, 2021.
[2]张立畅.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J]. 红旗文稿, 2023.
[3]龚晓菊, 臧杨杨. 乡村振兴与我国县域产业发展路径:浙江范例研究[J]. 生态经济, 2022.
[4]王国峰, 邓祥. 村振兴与发展中的产业富民: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
[5]方一平, 朱冉. “ 两山” 价值转化的经济地理思维:从逻辑框架到西南实证[J]. 经 济地理, 2021.
[6]陈琪, 潘青. “ 双碳” 经济下乡村生态资源开发的价值、障碍及路径[J]. 农业经济, 2024.
[7]袁广达, 王琪. “ 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 的演化动因与路径[J]. 财会月刊, 2021.
[8]郭馨梅, 郭金阳. 发展农村电商对乡村产业振兴影响研究——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调节效应[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5.
[9]王正芬, 余彬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资本化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2024.
[10]苏启. 乡村生态振兴的战略意义与优化路径探析[J]. 农业经济, 2025.
[11]汪菁.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路径研究——以安吉县鲁家村"三级市场"改革为例[J]. 理论观察, 2023.
[12]邵锦华, 周邵一. 绿色金融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视角的分析[J]. 西部学刊, 2024.
[13]谭劲松, 宋娟, 陈晓红.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架构者"变迁及其战略行为演变[J]. 管理世界, 2021.
[14]李建英, 武亚楠. “ 互联网 +′′ 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融合模式、运行机制及效果[J].西南金融, 2019.
[15]张文明, 张孝德. 生态资源资本化:一个框架性阐述[J]. 改革, 2018.
[16]汤临佳,蒋子燕,郭迎迎. 数据要素赋能乡村共同富裕基本单元构建机理——基于“ 浙江省未来乡村” 余村的案例分析[J]. 电子政务, 2025
1 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衢州市:打造政府治碳企业减碳个人低碳应用体系》,2024
2′′ 一村万树” 绿色期权让“ 叶子” ♯′′ 票子” .绿色中国,2022.
3 浙江省林业局.从“ 增绿量” 转向“ 增碳汇” 柯城“ 一村万树” 借碳变现升级, 2022.
4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双向奔赴 共富共美——浙江合力下好耕地保护“ 新棋局” ,2024.
5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2022 中国碳市场年报,2023.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浙里有柯树,叶子变票子——衢州市柯城区“ 一村万树” 林碳期权优化路径研究(202411488006);衢州市社科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五链融合推动衢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研究(24QSKG09ZD)
第一作者简介:陈凯雯(2004-),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伦理。E-mail:1679088785@qq.com
通讯作者简介:李平(1983-),女,汉族,安徽利辛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劳动经济等。E-mail: 7529523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