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载整体视角绽放量感之花
唐思祺
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215300
摘要:所谓量感,即指个体对事物所具有的可测量属性、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以小学苏教版“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为例,立足整体视角,探究培养小学生量感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量感;小学数学;面积单位
引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要求数学教师在授课期间应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以此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推动学生形成量感思维。因此,有必要立足教学整体视域,探究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生活场景,丰富数学感知
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确生活情境在培养学生量感方面的重要价值,在具体教学环节主动构建生活场景,潜移默化地渗透“量”的知识,丰富学生对“量”的知识的感知[1]。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教师即可应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构建实物场景,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实物,或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图片等,强化学生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常见面积单位的理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单位概念,培养学生量感思维;二是准备多样化的教具和学具,鼓励学生猜测不同实物的面积,而后运用教具测量,将结果与学生的猜测结果进行对比,帮助学生修正认识。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自主创造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明确,在培养学生量感思维时,其重点在于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准确识别量的属性。因此,教师需关注学生对度量单位产生过程的体验,在进行“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时,即可构建真实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创造。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两个大小明显不一的长方形图片,要求学生对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可以快速选择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其次,为学生提供两个无法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面积的长方形,询问学生此种情况下如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在讨论后即可得出可用方格纸进行测量的结论。最后,创设问题情境“现有1号、2号两个长方形,1号长方形说自己和16个小方格面积相同,2号长方形说自己和36个小方格面积相同,请你猜猜哪个长方形面积更大呢?”教师此时需要为学生提供两个虽然方格数不同、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学生在运用重叠法对其面积进行比较后即会发现两个长方形面积相同,而后鼓励学生讨论原因,教师进行总结,即:如应用大小不一的方格测量长方形面积时,测量结果并不准确,此时需对方格大小进行统一,即对其面积单位进行统一,完成标准度量面积单位的创造。
三、组织具身活动,强化量感体验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小学生提供与其主观经验存在关联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获得量感体验。在进行“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如下环节:一是为学生提供不同学具框,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格;二是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画出1平方厘米面积的图形;三是为学生提供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图形,增进学生对这一面积单位的感知;四是鼓励学生列出生活中接近一平方厘米面积的物品;五是向学生展示一个长方形图片,要求学生尝试估计其面积并验证,同时,展示两个形状不同、但均由六个边长为1厘米正方形构成的长方形,要求学生思考为何两个长方形面积相同?在这一系列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所构建的体验活动中,可以亲身经历概念形成过程,在应用中深化了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强化对比联系,自主建构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期间,为增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可巧妙应用比较方法,指导学生对不同知识进行比较、联系和思辨,推动量感发展,建立知识结构[2]。在进行“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先构建纵向对比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实践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三个面积单位进行大小排列,而后询问学生“是否还存在更大的面积单位?”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完成知识迁移。同时,教师还需构建横向对比活动,可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点、线、面动态关系,而后引出两个单位:“1厘米和1平方厘米”,要求学生思考二者的不同和联系,学生在对二者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即可明晰“1厘米为长度单位、1平方厘米属于面积单位”,但二者在数学本质上存在相同。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对概念理解将会更加透彻,量感素养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教学整体视角,深刻掌握“量”的本质和内涵,通过构建生活场景,丰富数学感知、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自主创造、组织具身活动,强化量感体验和强化对比联系,自主建构知识四点路径培养学生量感思维,推动学生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秀兰,王艳.问题意识视域下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认识面积单位》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1,(07):47-49.
[2]唐家宝.差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面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为例[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