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作者

谭斌

370304199403122712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究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与实施策略。剖析传统质量管理弊端,阐述涵盖质量目标、组织架构、制度流程的体系核心,详述从施工前准备、施工过程到竣工验收各阶段质量管控要点,探讨面临挑战与应对,旨在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保障建筑功能与安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在建筑工程蓬勃发展的当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乎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居住舒适度,更与城市形象、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规范施工行为、预防质量问题、确保工程达标创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建筑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传统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弊端剖析

(一)管理粗放不精细

传统质量管理多依赖经验,缺乏量化标准与精细流程。施工操作随意性大,如混凝土浇筑振捣时间凭工人感觉,易导致蜂窝麻面;材料进场检验简单粗放,部分不合格品混入工程,为质量隐患埋下伏笔,难以保障工程质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二)信息沟通滞后不畅

各参与方信息传递依靠纸质文件、人工汇报,效率低下且易出错。现场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反馈至管理层,决策延误;进度、质量数据更新缓慢,无法实时监控工程动态,难以前瞻性地应对质量风险,常致使问题积累恶化。

(三)部门协同合作欠佳

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各自为政,沟通协作不顺畅。设计变更难以及时传达至施工一线,造成返工;监理发现质量问题后,施工方整改不积极,相互推诿责任,削弱了质量管理的合力,严重影响工程推进与质量提升。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

(一)明确质量目标

依工程特性、合同要求及规范标准,制定清晰、可量化、可考核的质量目标。例如,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合格率达 95% 以上、建筑垂直度偏差控制在 ±5mm 以内等。将质量目标细化分解至各施工工序、班组,为质量管控提供明确方向,确保工程整体质量达标。

(二)搭建组织架构

构建涵盖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协同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施工单位设立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员等岗位,各司其职;监理单位独立监督,严格审查施工方案、旁站关键工序;建设单位统筹协调,保障资源投入,各方联动形成严密的质量管控网络。

(三)完善制度流程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与流程,包括质量责任制、质量检查制度、质量验收制度、质量问题处理流程等。质量责任制将质量责任细化到每个岗位与个人,层层签字背书;质量检查制度规范定期、专项、日常检查的流程、内容与标准;质量验收制度明确各分项、分部及单位工程的验收程序与要求,以制度规范行为,确保质量管理有章可循。

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各阶段的实施要点

(一)施工前准备阶段

1.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

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方进行图纸会审,全面排查设计缺陷、矛盾之处,如建筑与结构尺寸不符等问题。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向班组进行详细技术交底,讲解施工难点、质量关键控制点,确保施工人员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按规范要求操作。

2.材料与设备准备把控

依据设计要求选用优质材料与适配设备。严格考察供应商资质、信誉,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检,确保其性能符合标准,如钢材复验力学性能;设备进场后及时调试,检查运行状况,保障材料设备可靠,为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二)施工过程阶段

1.工序质量控制

划分关键工序与一般工序,对关键工序如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编制作业指导书,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安排专人旁站监督;对一般工序加强巡检频次,及时纠正违规操作,如砌墙组砌方法错误等,确保每道工序质量达标,累积优质分项工程。

2.人员培训与管理

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涵盖新工艺、新技术、质量安全知识等内容,如装配式建筑构件安装培训;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奖励质量优良的班组与个人,惩处违规行为,激发人员积极性,提升施工队伍整体素质。

(三)竣工验收阶段

1.分项分部验收

依据工程进度,及时组织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分部工程验收,严格按照规范检查外观质量、进行实测实量、核查资料完整性,如混凝土强度回弹检测、钢筋隐蔽工程资料审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杜绝隐患带入后续工序。

2.竣工总体验收

工程完工后,全面核查工程质量,对照合同、设计文件逐项核验,包括建筑功能是否满足需求、观感质量是否达标、节能指标是否合格等,如住宅采光通风效果、外墙保温性能测试,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切实保障建筑质量。

五、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技术创新挑战

1.新技术应用难题

新型建筑技术如 BIM 技术、智能建造设备不断涌现,施工人员难以及时掌握,企业缺乏成熟应用经验。BIM 模型数据集成、协同作业流程复杂,智能塔吊操作精度要求高,影响质量控制精准度,制约新技术助力质量提升。

应对策略: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引入专家培训;建立新技术试点项目,积累应用经验,逐步推广;开发简易操作指南,降低技术门槛,推动新技术融入质量管理。

2.技术标准更新滞后

建筑行业技术发展迅速,部分质量验收标准更新缓慢,难以适应新工艺、新材料要求。如新型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检测方法未明确,导致质量评判无依据,影响工程验收公正性、科学性。

应对策略:行业协会、主管部门加速标准修订,广泛调研吸纳前沿技术成果;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实时跟踪技术进展,确保标准与技术同步,为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二)人员素质制约

1.专业人才短缺

建筑工程向绿色、智能、装配式转型,跨学科专业人才匮乏。既懂 BIM 建模又精通施工管理的人才稀缺,设计与施工衔接不畅,质量管控薄弱环节频现,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应对策略: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内部轮岗培训,打造一专多能团队;引进高端人才,充实技术力量,提升质量管理专业水平。

2.工人技能参差不齐

建筑工人流动性大、来源广泛,技能水平差异显著。新手工人多未经系统培训,操作不规范,如防水卷材铺贴不密实,影响工程防水质量,增加质量管理难度。

应对策略:建立建筑工人职业培训体系,线上线下结合培训;推行工人实名制与技能认证,企业依据技能等级择优用工,提升施工队伍整体素质。

六、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系统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借助技术革新、人员提升、环境应对之力,突破重重难关,必将强化施工质量管控,筑就安全可靠、品质卓越的建筑工程,为社会发展筑牢根基,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李伟平.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J]. 居业,2023(11):192-194. DOI:10.3969/j.issn.2095-4085.2023.11.066.

[2] 候振兴.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J]. 模型世界,2024(30):162-164. DOI:10.3969/j.issn.1008-8016.2024.30.053.

[3] 高倩. 现代化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探讨[J]. 中国设备工程,2024(4):223-225. DOI:10.3969/j.issn.1671-0711.2024.0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