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班级冲突管理研究

作者

王恩芹

临沂第十二中学

摘要:初中生班级冲突是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常见现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了初中生班级冲突的成因,探讨了管理冲突的有效策略,包括预防措施、冲突处理方法及事后心理干预。通过合理应用心理学理论,有助于改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班级冲突;心理学;冲突管理;心理干预

引言

班集体是一个由一群未成年的孩子组成的微型社会,由于这些孩子心理、情感、认知、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这些行为表现其实就是孩子心理层面矛盾的外化,有的形式比较隐晦,比如会出现情绪低落、独自哭泣等,而有的比较激烈,如争吵、打架斗殴、校园暴力、恶意诽谤等,无论是何种表现形式,都不利于班集体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应该对班级的内部冲突给予足够的重视,理性认识,科学应对。

一、初中生班级冲突的成因分析

1.个体因素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对独立性和自我价值的需求日益增强。这种发展使得他们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更容易发生意见分歧。初中生在这一阶段的自我认同感逐渐增强,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这种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往往会引发不满,进而导致冲突。部分学生情绪调控能力较差,难以在面对冲突时理性处理,导致情绪激动,甚至有时采取激烈的言行。此外,学生个体间的性格差异也是冲突的重要诱因。例如,内向的学生由于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可能在沟通中产生误解而引发冲突;而外向的学生则在表达意见时可能更直接,从而无意中引发他人的不满。个体在面对冲突时的认知偏差,如将他人的无心之言视为针对自身的攻击,也是导致冲突频发的心理原因之一。因此,个体因素在初中生班级冲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特别关注。

2.群体因素

班级是一个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复杂社会群体,群体内部的角色分化和小团体现象往往成为冲突的催化剂。在班级中,不同的学生由于性格、能力和兴趣的差异,逐渐形成不同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之间可能会出现竞争和排斥,导致班级内部的紧张局面。有些学生可能成为班级中的“核心人物”,而另一些则被边缘化,这种角色分化容易引发被忽视者的负面情绪,进而产生矛盾和冲突。此外,班级中的社会比较现象也是冲突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业成绩、体育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比较,往往会激发竞争心理,尤其是当比较结果对部分学生不利时,他们容易产生嫉妒、不满甚至敌对情绪。此外,群体归属感的缺失也可能引发冲突,那些无法融入主流小团体的学生可能感到孤立无助,从而通过挑起冲突的方式吸引注意力,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因此,群体因素在初中生班级冲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环境因素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应对冲突的态度。严格控制型的家庭教育可能导致学生在班级中表现出对权威的不满,而过于放任的教育方式则可能让学生缺乏规则意识,容易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发生摩擦。此外,父母之间的关系质量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和社交能力,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攻击性或退缩性行为。其次,学校的管理风格和教师的互动方式也对班级冲突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学校缺乏明确的行为规范,或者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公平性,都会加剧学生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质量也直接影响班级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冲突的发生,而消极的师生关系则可能成为冲突的诱因。最后,社会文化和媒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学生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网络暴力等现象可能导致学生在现实中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处理冲突。因此,环境因素在初中生班级冲突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班级冲突管理

1.预防性措施

教师应注重班级凝聚力的培养,例如组织团队合作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信任与互助。班级活动的设计应多样化,既包括学术类活动,也包括娱乐和体育类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增强班级的整体凝聚力。学校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情绪调节技巧,培养学生的冲突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减少因情绪失控而导致的冲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绪的识别与引导,及时发现潜在的冲突苗头,并通过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疏导。此外,家校合作也是预防冲突的重要措施,教师应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

2.冲突的处理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倾听和共情理解冲突双方的情感和需求,以避免冲突升级。教师应主动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他们表达情感的机会,并用同理心去理解冲突双方的立场,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冲突双方的对立情绪。其次,教师可以使用非暴力沟通技巧,引导学生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对抗的方式。非暴力沟通强调对冲突双方情感和需求的关注,有助于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此外,建立规范的班级规则,让学生清楚冲突发生后的处理流程,可以有效降低冲突的消极影响。教师在处理冲突时应坚持公平公正,避免偏袒某一方,以维护班级的整体和谐。在冲突处理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未来的交往中避免类似的冲突。

3.事后的心理干预

教师应关注冲突双方的心理恢复,必要时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冲突,增强自我反思和情绪调控能力。通过个别谈话,教师可以帮助冲突双方梳理冲突的经过,分析引发冲突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冲突中可能存在的误解和情绪失控。除了个别辅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班会等形式,引导全班同学对冲突进行讨论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类似的情境中更好地应对。班会讨论可以让学生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进而减少未来冲突的发生。此外,对于在冲突中受到较大情感伤害的学生,教师应提供额外的心理支持,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教师还应关注冲突后班级氛围的重建,通过积极的集体活动重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消除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

班级冲突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通过科学的心理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冲突对学生心理和班级氛围的负面影响。通过预防、处理与事后心理干预的系统管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方晓娜. 班级管理冲突中如何说服学生 [J].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2022, (03): 51.

[2]刘宝珍. 加强班级管理,弱化内部冲突的有效措施 [J]. 智力, 2021, (30): 154-156.

王恩芹 1975.03  女 山东临沂 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