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共赢路径探索

作者

陈丁丁 马宁

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成为当下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始终带动乡村发展,可加快我国农业强国建设速度,推进乡村人才、文化、产业以及生态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高校要主动承担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解决乡村人才紧缺、人才融入乡村服务难等问题,不仅积极培养乡村劳动者、乡村建设专业人才,同时也结合乡村区域特点,让产业和教育紧密联系到一起,搭建出全新的高校服务机制。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索高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共赢路径,希望可以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共赢;人才培养

近些年,“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被提出,目前在于促进经济以及教育的双重发展,让高校发挥出在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为国家建设作出一定贡献。而处在经济区域化发展环境之中,高校以及和地方乡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初步达成共识,并在积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此举使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变成更加鲜明,使命感更加强烈时。对此,作为高校要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带动乡村振兴的共赢路径,并在此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提高乡村经济水平。

一、高校培养乡村劳动者,大力发展乡村人才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人才培养可谓是关键,尤其是管理人才以及技术人才的紧缺,基于以上现状要借助高校教育培养出属于乡村自身的人才。高校应大力发挥育人作用,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1]。第一,要归纳整合各种资源,经相关部门的沟通以及协同互助,强化对乡村劳动者的培养。高校可通过政策的支持在乡村地区举办“乡村振兴实验班”,吸纳更多的乡村劳动者参与其中,学习有利于乡村发展的知识和技术。第二,高校要了解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期间紧缺的人才类型,把返乡人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农户、当地的退伍军人等,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投入力量,根据乡村地方建设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第三,高校也要积极号召优秀的乡村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由相关部门牵头让符合要求的人才进入高校深造学习,并在结业过后颁发相关的证书。此种方式下,可培养出农业种植、经营管理等人才。

二、明确高校育人目标,搭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工作时,要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和目前所需要的农科人才需求相对标,搭建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针对大一新生主要培养基础技能,而综合能力培养为辅助;对于大二以及大三的学生,主要开展综合能力以及专业能力训练,而创新创业培养为辅助。在大四要着重开展综合实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应当多层次,并搭建出多板块的教育体系,解决目前农科人才紧缺的现象。比如,以某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培养人才时明确目标,要求专业学生主动开发出相关的农业产品,并发表出一篇专业论文,或者是申请一个相关的农业用品专利,通过拆解总目标成多个小目标,可让创新创业和教学巧妙连接到一起,达成今后就业岗位以及专业教学的巧妙衔接,也进一步让专业学生热爱农业、主动学习农业,对乡村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有着正确的认知。

三、重视乡村环境建设,优化公共乡村服务

首先,要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一个健全的乡村服务,不但会让乡村环境发生大转变,同时也可带动城市人才、外出务工人员以及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以及发展的进程当中,将乡村当成主要发展阵地。因为乡村就业以及城市就业环境的差距,因此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不愿意到乡村就业,所以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时,要解决就业人才缺少的公共保障问题。高校应当和地方企业和地方部门合作,一同开设创业项目,保障技术、场所以及资金的充足,多方带动乡村繁荣发展。其次,要优化乡村生态环境,这也是乡村振兴工作实现的根本条件,可让外来人才愿意留在当地。高校要将专业优势发挥出来,优化乡村生态环境。比如,高校农业专业要将科研、人才以及技术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和乡村协力治理山水,提高生态产业规划以及环境治理的任务[2]。此外,针对乡村人才,也要完善服务机制,可由高校牵头让专业学者等进入乡村实地,对现代产业充分调研,之后结合地方环境、人文特色等大力发展绿色康养、旅游业等。此种方式既能够缓解人才流失的问题,也可以优化乡村基础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高校服务应主动发挥出专业力量,整合各种利于乡村发展的资源,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资源以及学术支持,建立起产业、学校以及社会层面的多方合力,找到一个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新道路。高校要结合地方区域乡村发展实际,主动搭建全新的育人模式,为乡村发展提供人员、技术以及知识等支撑,让乡村和高校进入到共赢的局面,发挥出高校的社会职能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同迈入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赖玉莲. 地方民办高校以实践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以广州理工学院为例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3, 3 (24): 185-188.

[2]邓泓,蔡欣,彭莹琼,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三农人才培养研究 [J]. 现代农业研究, 2022, 28 (12):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