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民间风俗保护工作对策研究
刘子溪
山东省淄博市市委党校
摘要:淄博地处齐鲁腹地,历史悠久,孕育了多样的民间风俗,包括博山琉璃技艺、周村传统庙会、桓台曲艺传承等。这些风俗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承载了地方共同体的记忆与价值。然而,现代化、城镇化和全球化进程给其存续带来诸多挑战:传承主体断层、社会认同弱化、政策支持不足,以及数字化记录与传播不完善。为此,应通过健全法规、融入教育体系、强化社区参与、推进数字化留存和适度产业化开发等综合措施,重构民俗在当代社会中的活态传承路径,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文通过凝练地方案例与经验,探讨相关对策,为淄博民间风俗的可持续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民俗 政策
一、引言与背景
淄博作为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民间风俗形式多元、内涵深厚。传统花灯节、乡村庙会、岁时礼仪、民间曲艺和传统手工技艺曾在博山、周村、淄川、桓台等地绵延不绝。例如,博山琉璃制作技艺以精湛工艺与丰富色彩闻名[1](123-125页),周村古商业街曾在春节期间举办颇具特色的庙会和说唱表演,桓台一些村落还保留着花灯制作与曲艺竞演的传统场景。这些风俗不但体现地域审美与匠心,也塑造了地方认同与社会记忆。
然而,社会转型导致多方面冲击。青年一代移居城市、外来文化涌入、市场逻辑影响价值取向,使传统民俗逐渐失去原生的生活场域与社会基础。某些老艺人年事已高且后继乏人,如博山琉璃作坊难觅学徒,周村老字号艺人抱怨“无人倾听老故事”,传统曲艺的受众逐渐减少。面对这种境况,如何在时代巨变中为淄博民间风俗开创新的生机,成为亟需思考的课题。
二、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
首先是传承主体与群体环境的双重弱化。过去师徒传授、家族延续的链条逐渐断裂,不少传统工匠与说唱艺人因缺乏稳定收入和社会关注而难以为继。年长艺人逐渐凋零,青年群体对传统形式日渐陌生,从而构成代际断层。
其次,社会认同和价值共识淡化。在信息泛滥与文化消费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本地年轻人更熟悉网络流行符号,却对桓台曲艺、周村庙会的典故不甚了解[2](45-46页)。民俗的庄重性、仪式感与凝聚力不易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公众参与度与共鸣感弱化。
再者,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尽管淄博对非遗项目有过登记与补助,但针对民间风俗的专项法规、地方条例仍待完善。基层资金不足、传承人身份认定和扶持机制欠缺,从而缺乏长期、系统的保护规划。
此外,数字化与新媒体应用不足,导致本地资源未能有效整理、推广与共享。传统花灯制作流程、琉璃技艺操作细节、曲艺唱段的音视频资料未形成系统化的档案库,难以实现跨时空的展示与研究[3](89-90页)。
三、综合保护对策与实践路径
(一)强化法规与制度建设
淄博可在现有非遗保护框架基础上,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民俗保护条例,明确责任主体、经费来源、传承机制和监督评估方法。例如,对博山琉璃制作进行分级保护,对老艺人给予传承津贴,以保证技艺链条不断裂。
(二)深化教育融入与文化传播
将地方民俗适度融入中小学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参访传统工坊、古街庙会,让他们了解博山工匠精神与周村年俗背后的文化逻辑。高校可设立相关研究中心,与地方文博部门合作,对桓台曲艺、淄川社火表演进行田野调研和学术整理,使教育和研究共同为民俗保护注入专业力量[2](49-50页)。
(三)重视社区参与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
传统风俗的生命力在社区与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通过乡村文化中心、社区展示厅与民俗体验工坊,让居民自发组织花灯制作比赛、传统技艺交流会,鼓励社会组织为老艺人与新学徒牵线搭桥,唤起地方群体对民俗的认同与热情。
(四)利用数字化与新媒体手段
借助数字技术建立地方民俗资料库,将博山琉璃烧制过程的视频、周村庙会的音像记录、桓台曲艺唱段的录音统一整理与分类,上传至官方平台与学术机构数据库[3](95页)。运用短视频、直播和社交媒体,以通俗语言与视觉元素传播传统故事和表演片段,激发年轻人参与互动。
(五)适度的文化产业化与旅游融合
在尊重传统内核前提下,将民俗元素融入文创产品与旅游线路。开发以博山琉璃为灵感的纪念品、以周村古街故事为背景的主题巡演,让游客在趣味体验中感知本地风俗。同时,通过地方特色民俗节庆活动(如花灯节、社火巡游)吸引游客,带动社区经济和就业,让民俗传承人获益,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1](130-132页)。
(六)培养专业人才与传承队伍建设
建立民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民俗技艺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民俗传承人。例如,设立博山琉璃制作工艺专业,系统传授琉璃制作的技巧和艺术内涵。为现有民间艺人提供进修和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带徒授艺,传承民俗文化。设立民俗文化传承奖励基金,对在传承和创新民俗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奖励,激发更多人投身民俗文化传承事业。组织民俗文化传承交流活动,邀请各地优秀民间艺人进行技艺展示和经验分享,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淄博民间风俗的独特魅力,提升淄博民俗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与国外相关文化机构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民俗文化互访、展览、演出等活动,促进中外民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国外先进的民俗文化保护理念和技术,为淄博民间风俗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结语
淄博民间风俗承载了地方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在现代变迁中,其保护与传承既是文化使命,也是推动地域再生与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通过健全法规、教育融入、社区参与、数字赋能和产业开发的多维努力,淄博有望在未来赋予民俗以创新性表达和持续生机。当法治与政策落地、学术研究提供内涵解读、社区与数字化营造新的传播空间,传统民俗将不再只是乡土记忆的余响,而能转化为当代生活的文化动能。
以此实践蓝图为基础,淄博民间风俗将在时代巨变中重新定位,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与社会凝聚力的深层底蕴。
.
参考资料:
[1] 《淄博市地方志(文化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3-125页,第130-132页。
[2] 常红晓:《齐文化与淄博民间风俗传承研究》,载《齐鲁文化论坛》,2018年第3期,第45-46页,第49-50页。
[3] 张伟:《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构建研究》,齐鲁书社,2017年,第89-90页,第95页。
作者简介:淄博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从事文化与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