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的实践与研究
邵忠文 满红红
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 山东省莱州市 2614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并对美育功能进行定位:“美育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造意识的教育”。
这些论述,是从充盈生命发展的角度提出的,然而纵览当前学校美育,却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未将美育提升至生命发展高度,思想定位偏差,把学生当作灌输“美”的容器;
二是美育内容体系不完整,部分学校将音乐、美术课或艺术教育等同于全部美育;
三是艺术教育目标层次低,仅聚焦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忽视高层次目标;
四是美育课程缺乏与国家课程配套的校本课程,内容不成体系。
这些问题制约学生系统接受美育及实现育人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实施策略加以解决,要用“美育课程综合化”的思维方式去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健康与和谐发展,引领生命走向美好、完善和崇高。
一、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实施策略的基本理论框架
1.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的内涵
“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是把与美育相关联的几门学科以及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与综合,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及可操作的课程体系。所谓课程实施策略是指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以及实施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落实课程目标的评价手段等。
2.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实施策略的整体构架
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的实施策略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建构清晰、明朗的结构图式。为此,我们整体架构了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实施整体架构,共分三部分:一是目标体系;二是课程实施策略,包括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三是支持系统,包括课程实施管理策略和课程实施条件保障策略。
二、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五美一体”目标体系,明确多维目标要素。
本项目构建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体系,明确课程总目标。从双基、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审美境界等维度明确课程总目标。同时在艺术美、相关学科美、生活美、社会美、自然美五大板块又各有重点目标,同时,依据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学段年龄特点,对五大板块类别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以便更好地实施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
(二)构建“多维并行”美育策略,创新生命美育途径
1.艺术美育:“艺术专项”审美体验教学方式
丰富课型设置:音乐方面设唱歌综合课、课堂器乐课、合唱课、欣赏课、活动课等;美术设有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等,以此提升学生多方面艺术能力与审美感知。
明确教学要素:目标设计呈“链条式”;创设多媒体、问题等多种情境;重视审美感受,通过多种心理因素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强调艺术实践与创造,提升学生创造力与艺术表达。
确定审美追求目标:从艺术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确定了追求审美情趣、审美精神以及审美创造三大目标。
2.学科美育:“发现与欣赏”审美体验的教学方式
深挖美育要素:梳理各学科教材中的美育元素,融入教学目标与过程,引导学生实践。
“三觉”审美体验:视觉、听觉、动觉多重并举,提升学生审美感受与想象能力。
确定审美追求:从追求文化底蕴美、图形结构美和语言文字美中,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3.生活美育、社会美育、大自然美育的审美体验教学方式
首先创设了三类美育的教学方式:生活美育以“行为表现能力”审美体验教学方式为主;社会美育以“行为参与能力”审美体验教学方式为主;大自然美育以“审美形态感受”审美体验教学方式为主。
其次,确立教学流程:“自选内容→审美体验→成果展示”。自选内容尊重学生审美差异,审美体验包括直接、间接、反向体验,成果展示形式多样。
最后,确定审美追求:生活美追求形象、环境、质量、品行美;社会美追求风尚、习俗、变革美;自然美追求生态、环境美 。
(三)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护航生命美育进程
1.确立五美课程评价体系
确定评价原则:自主性、差异性和需要性。
锚定评价要素:将生命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有机结合,精准确立艺术美育、相关学科美育、社会美育、生活美育、大自然美育这五类课程的重点评价要素,为评价提供清晰且科学的依据。
2.创新多元评价方式
艺术与相关学科美育的“333整合方式”:一是评价过程“3”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二是评价主体“3”综合:自评、互评、师评相综合。三是评价内容“3”领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审美体验发展,构建起完备的素质测评体系
社会、生活、大自然美育采用“定量 + 定性”的激励评价方式:聚焦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投入,采用描述性与激励性评价结合,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其在社会、生活、自然美育中积极探索。
3.打造高效评价工具
绘制学生审美素养发展轨迹:借助雷达图每月记录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数据,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开发智能评价云平台:精心设计“生命美育课程三维结构”评价指标,并携手科大讯飞公司,成功研制开发生命美育课程评价数据云平台,助力教师精准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四)创新课程管理机制,优化生命美育生态
实施分权协同管理模式:艺术部专职管理艺术美育课程,教导处负责相关学科美育课程,团委少先队统筹社会美育与大自然美育课程,学校家教中心承担生活美育课程管理职责。
创建课程条件保障:通过师资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升级促进课程有效实施与学生美育素养稳步提升。
四、效果及反思
(一)实践效果
本项目在生命美育的创新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新理念,拓宽中小学生命美育的路径,为学生带来全面深入的美育学习体验,其实施策略成效显著:
1.学生层面
学生的审美素养明显提高,学生审美的感受力、欣赏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等都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在“山东省经典课本剧比赛”“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劳动技能大赛”“经典诵读比赛”“微电影”等多项比赛中学生屡屡获奖,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生命美育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
2.教师层面
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大面积提升。教师在生命美育课程实施策略中,课程开发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资源利用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反思与改进
项目组认为,课程实施细节仍有待完善,首先,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实施中,课程内容整合与衔接设计需更系统科学,以提升课程连贯性与逻辑性。其次,“五位一体”研究实施中,要确保各学科美育协调互补,实现生活、社会、自然美育有效融合。在后续中仍然要深入思考探索评估及提升学生精神层面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