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S理论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研究
刘玮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长沙 410128
摘要: 随着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传统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本文将复杂性科学中的CAS理论引入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领域,探讨如何构建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文章首先分析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阴滞因素及必要性,其次将CAS理论的核心观点运用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然后基于CAS理论构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复杂性科学
1引言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公共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亟需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首先,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公共问题,如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这些问题往往具有跨域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公共管理者具备系统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新时代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公共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们需要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能够与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够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本文将CAS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并设计出更加灵活、动态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应对全球治理变革与本土实践需求的战略性举措。随着社会复杂性加剧,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风险社会、多元利益博弈等新型挑战。首先,复杂治理场景驱动专业能力升级。公共事务的跨界性(如疫情防控需统筹医疗、经济、舆情等多系统)要求管理者具备系统思维、数据决策和协同领导力,而专业化培养能突破单一学科的知识壁垒,塑造“问题诊断-政策设计-执行反馈”的全链条能力(Kettl, 2015)。其次,公共价值重构需要伦理自觉。新公共治理范式强调公民参与、公平正义等价值理性,专业教育通过伦理课程与实践浸润,可抵御技术主义异化,培养“公共精神守卫者”(Denhardt, 2011)。再次,治理现代化目标倒逼人才储备。据OECD预测,2030年全球65%的公共服务岗位需具备数字技能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而我国“放管服”改革、乡村振兴等战略更亟需既懂政策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学科自身发展依赖创新动能。公共管理从传统官僚制研究转向复杂性科学、行为公共政策等前沿领域,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可推动理论范式迭代,回应“中国之治”的实践智慧提炼需求(薛澜, 2020)。
因此,公共管理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性工具箱”构建,关乎国家治理效能提升与全球治理话语权竞争。当前亟需通过学科交叉、实践嵌入与价值引领,培养能驾驭复杂性、坚守公共性的新时代治理人才。
3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的趋同性
多数高校培养方案以“通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强调政策分析、行政管理等传统能力,但对数字化转型、复杂系统治理等新兴领域回应不足(Frederickson & Smith, 2003)。学术争议:学界对“专业化”,如医疗政策、环境治理,与“通识化”的平衡仍存分歧(Kettl, 2015),部分院校尝试设置细分方向,但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整合。
3.2课程体系的线性结构困境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传授模式主要以“公共政策-公共财政-行政管理”为核心的三级课程链为主,存在学科壁垒。跨学科课程占比不足15%(数据来源:教育部2022年学科评估报告),社会科学与数据科学融合薄弱;另外,还存在一定滞后性:危机管理、数字治理等前沿课程覆盖率不足;在技能层面也存在一定断层,如量化分析、系统建模等工具性课程开设率不足,与政府大数据应用需求脱节(Mergel et al., 2016)。
3.3 教学方法的单向性依赖
传统模式主导:课堂讲授占比太多,案例教学多采用“预设答案型”经典案例,缺乏动态复杂情境模拟(Barzelay & Thompson, 2010);在实践环节,也存在一定短板,如实习多流于形式,使学生未能参与真实政策项目。
4基于CAS理论的人才培养总体框架设计原则
当前,公共管理领域正面临数字化转型、全球化风险和社会价值冲突等多重复杂性挑战,传统以线性知识传输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动态治理需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全新范式:通过强调系统的“适应性主体”“非线性互动”和“自组织演化”等特性,推动公共管理教育从“机械式生产”向“生态化培育”转型。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具有动态反馈能力的教育生态系统,使人才培养与复杂治理场景形成协同进化关系。
在理论逻辑层面,CAS理论的应用体现为三大重构:一是主体角色的重构。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适应性智能体”,通过“刺激-反应”规则激发其自主应对能力。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动态政策仿真系统,学生需根据实时更新的社会舆情数据调整决策方案,培养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敏捷响应。二是知识体系的非线性重组。打破传统“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公共财政”的线性课程链,构建模块化知识网络。例如,某高校设置“基础理论层-复杂系统层-前沿交叉层”三级课程结构,其中“复杂系统层”整合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分析与危机演化模拟等工具性课程,使学生能够解构跨界治理问题的涌现性特征。三是教学场景的虚实融合。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城市治理虚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调整政策参数观测长期影响,如在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同步协调医疗资源分配、经济维稳和舆情引导等多维变量,从而训练系统性决策思维。
4.1 动态适应性原则
动态适应性原则强调人才培养系统需实时感知社会治理环境变化,通过自反馈机制实现教育供给与治理需求的高频匹配。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刺激-反应”模型(Holland, 1995),该原则要求构建具备环境扫描、数据解析与动态调适能力的教育生态。在实施层面,首先建立“治理需求雷达”系统,抓取舆情热点及突发事件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能力需求图谱,驱动课程内容更新。其次,设计弹性课程结构,采用“核心锚点+动态单元”模式,设置一定的“应急课程”响应突发公共议题,通过动态适应机制破解教育滞后性难题。
4.2多元主体协同原则
开放协同性原则强调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边界,通过多元主体互动与资源流动构建人才培养的生态网络。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非线性互动特性(Axelrod & Cohen, 1999),该原则要求公共管理教育系统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深度耦合,形成“知识生产-实践验证-价值共创”的协同闭环。在操作层面,需构建三类协同机制:其一,政校协同,如与地方政府共建“政策实验室”,学生参与真实政策全周期;其二,通过校际联盟,设置跨校课程共享破解学科壁垒;其三,政校互动,通过实践课程设计,让学生参与基层政府实践活动,确保教学内容回应社区治理痛点。
4.3自组织演化原则
自组织深化原则源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强调系统内主体通过局部规则和非线性互动自发形成有序结构和创新行为的能力,无需依赖外部指令(Kauffman, 1993)。在公共管理教育中,这一原则体现为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和适应性,培养其应对动态治理挑战的能力。其核心内涵包括一是体自主性,即学生作为“适应性主体”,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主调整学习路径和决策策略。二是去中心化控制:减少标准化课程的刚性约束,通过自下而上的创新涌现替代自上而下的知识灌输。三是动态演化能力,即教育系统通过学生与教师、实践场景的持续互动,实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的迭代升级。
5基于CAS理论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型构建
在复杂性科学中,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为理解和应对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涉及多元主体、动态环境和复杂问题的学科,其人才培养同样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因此,基于CAS理论构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基于CAS理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型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等。学生是核心主体,其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直接影响培养效果;教师是引导者,负责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管理者则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公共管理人才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政策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技术环境则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支持。
规则: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这些规则需要根据主体与环境的互动动态调整,以确保培养过程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互动机制:主体与环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是模型运行的核心。例如,学生通过实践与社会环境互动,教师通过教学与学生互动,管理者通过政策调整与教师和学生互动。
基金来源: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CAS的乡村卓越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三位一体”为主轴HNJG-2021-0082
作者简介:刘玮,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