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及实践路径

作者

刘芷卉

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

在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尤为显著。在这一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仅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挑战,更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更是学生思想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特别是在民族高校,辅导员更需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借助网络这一强大工具,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生的内心,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守护思想净土,筑牢信仰之基

(一)以学习为立身之本,坚持理论武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其视为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多种思潮交织、宗教渗透等复杂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活动,深入了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掌握应对网络舆情、防范网络风险的有效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自己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的鉴别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和斗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时,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以实践为成长之基,坚持笃学笃行。作为民族高校工作者,辅导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贯穿于网络阵地管理的全过程、各领域、多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点。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策划和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素养和自律意识。此外,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守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净土。

二、网络媒体阵地建设:打造特色品牌,拓宽育人渠道

新媒体平台作为传递校园动态、汇聚校园温暖的坚实阵地,对于推动网络育人工作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品牌,拓宽育人渠道。

一是要规范制度建设。为了确保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和审核制度。例如“三审三校”制度,确保每一条推文都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校对。同时,还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确保信息发布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园规章制度的要求。通过规范制度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质量和传播效果。

二是要加强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能力强、业务素质硬的新媒体队伍是打造特色网络品牌的关键。因此,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参与新媒体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和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提升新媒体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还应鼓励新媒体工作者发挥自身特长优势,积极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品牌贡献力量。

三是要创新内容建设。内容是新媒体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和参与,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参与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策划和创作工作。通过策划系列学生活动报道专栏、视频专栏等方式,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和特色资源,展现校园的独特魅力。同时,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和校园热点话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互动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创新内容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新媒体平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提升育人实效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育人实效,高校辅导员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一是稳扎基本功,让理论研究更深入。作为学校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室成员,辅导员应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通过梳理党的理论知识网络学习资源、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方式,加深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同时,还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径。通过稳扎基本功,可以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是用活多渠道,让学生发挥能动性。为了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和自律意识,辅导员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组织提升网络媒介素养、自觉弘扬网络正能量的主题团日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同时,还可以开展“网络的利与弊”主题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网络双面性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网警进校园开展“预防网络电信诈骗”主题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通过用活多渠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练硬笔杆子,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撰写网络思政文章、制作网络思政视频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网络内容。同时,还应积极参与网络评论工作,及时回应网络热点话题和舆情事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相关问题。通过练硬笔杆子,可以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需求,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四、网络舆论引领:把握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环境

网络舆论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引领工作,把握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一是建立网络活跃学生动态台账。建立网络活跃学生台账,对台账进行动态更新和分类分级管理,发挥包干班导师、学生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和先知先觉作用,关注学生的微信、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特别是在重大政策出台、重要信息发布、重大活动开展前,对可能引起的舆情做好风险评估和预案准备,打好“预防针”。

二是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通过持续建立健全学生意见处理和反馈机制,做好意见信箱、师生面对面下午茶等活动的开展和宣传工作。各族学子的意见反馈渠道畅通了,心声被及时倾听、诉求得到有效处理,有助于成功打通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心关切。在特殊时期,要与学生鲜明地亮出政治立场,舆论场上刻意抹黑的言论都出自趁虚而入的键盘侠之手,与学生讲国际局势、讲形势与政策,引导学生不被舆论带偏节奏,保持敏感的嗅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坐标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维护网络秩序、传播网络正能量、弘扬网络主旋律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