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创新路径

作者

程娟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230051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多个维度,其中农村文化建设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深厚价值。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既有传统根基筑牢、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等成效,也面临传统文化流失、文化建设同质化、主体参与不足、投入保障欠缺等困境。深入剖析并探寻对应之策,对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村文化  乡村振兴  建设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承载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犹如灵魂般不可或缺,滋养着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农村文化建设既关乎乡村精神文明传承与重塑,又紧密关联着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共进,深入探究其建设路径与模式,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可持续振兴的关键课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意蕴

1. 筑牢乡村认同根基:农村文化蕴含着世代相传的乡规民约、民俗风情、家族传统等,是村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源泉。像福建客家土楼村落,以独特建筑风格承载家族聚居文化,土楼内的祭祀、议事等传统习俗延续百年,强化宗族纽带,让游子无论走多远都心系故土,凝聚起乡村团结向心力,抵御外界文化冲击下乡村共同体的“离散”危机。

2. 赋能产业多元发展: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催生乡村新业态。例如陕西袁家村,深挖关中民俗文化,以传统美食制作、民俗手工艺展示为切入口,打造民俗文化体验街区,实现“文化+农业+旅游”跨界发展,让农产品附加值飙升,吸引大量游客,激活乡村经济造血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诠释“文化兴业富农”内涵。

3. 涵养乡村文明风尚:优秀农村文化蕴含崇德向善、诚信友爱价值观。各地“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依托村规民约开展,在熟人社会舆论监督与激励下,村民规范言行、传承孝道,摒弃陈规陋习,形成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文明乡风,为乡村治理注入柔性力量,降低治理成本,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1. 传统文化根基持续筑牢:全国多地开展传统村落、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批古村落如皖南宏村、山西平遥古城等修缮保护后重焕生机,传统技艺如蜀绣、宜兴紫砂壶制作技艺等依托非遗传承人“传帮带”传承有序,剪纸、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在乡村节庆热闹上演,文化血脉赓续有力。

2. 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戏台等在乡村广泛布局。不少村庄中心地带建起宽敞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照明设施,成为村民广场舞、文艺汇演场地;农家书屋藏书涵盖农技知识、文学名著、少儿读物,满足不同群体求知需求,夯实文化传播硬件基础。

3. 文化活动形式日益多样:乡镇文化站牵头,“送文化下乡”常态化,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同时内生性文化活动兴起,村民自办民俗文化节、乡村春晚,展示才艺、传承民俗,激发乡村文化创造活力,形成外引内育文化发展良好态势。

三、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1. 传统文化流失风险加剧:城镇化浪潮下,年轻劳动力外流,乡村“空心化”导致传统民俗因缺传承主体濒危,一些古村落因无人居住破败坍塌,如部分土家族传统吊脚楼村落,木建筑腐朽、传统摆手舞因舞者老龄化难以为继,文化瑰宝渐失光彩。

2. 文化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少乡村盲目模仿热门文旅项目,千篇一律打造“仿古街”“花海”,缺本地特色挖掘整合,丢失文化辨识度,陷入“千村一面”困境,既无法凸显本土文化魅力吸引游客,也难以凝聚村民本土文化自豪感。

3. 村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不足:部分村民认为文化建设是政府事务,参与积极性低,乡村文化活动多依赖少数文艺骨干、村干部组织推动,普通村民被动观望,导致文化扎根乡土不深,难以传承和创新。

4. 资金投入与人才保障欠缺: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主要靠财政有限拨款,社会资本参与少,经费紧张制约设施更新、活动开展;基层文化人才匮乏,现有人员专业素养有限,且因待遇、发展空间受限难留人才,制约文化服务质量提升。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1传承与创新传统民俗文化:深入挖掘农村历经岁月沉淀的民俗瑰宝,像舞龙舞狮、剪纸、皮影戏等民间技艺与节庆习俗,借助数字化手段记录保存其制作流程、表演模式,构建民俗文化数据库。同时,鼓励民间艺人与文创团队合作,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开发文创产品,如将剪纸元素用于服饰、家居饰品,让传统民俗以时尚、实用面貌融入现代生活,重焕生机,在传承内核基础上创新表达形式,赋予其时代魅力。

2. 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立足乡村独特自然风光、古建遗迹、农事体验等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一方面,修缮古村落、古民居,串点成线设计文化旅游路线,游客穿梭其间领略历史底蕴;另一方面,结合季节农事,推出采摘节、农家音乐节、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活动,配套民宿、农家乐,延长产业链,文旅融合,实现文化经济双丰收。

3. 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让农民化身主播,展示乡村非遗技艺、乡土美食制作、田园生活日常,打破地域局限,增强农村文化曝光度与影响力。创建乡村文化专属的公众号、小程序,定期推送民间故事、村史村志、文艺作品,线上线下互动,凝聚乡贤与游子乡愁情思,形成文化传播社群,激发内生文化认同与传承动力。

4. 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开展文化培训,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与艺术技能,催生“农民画家”“乡村作家”“非遗传承人”等文化能人;引入高校、艺术机构等外部力量,设立实践基地,师生深入乡村参与创作、支教,带来前沿理念与创意,多元主体协同发力,为农村文化创新注入新鲜活力,繁荣乡村文化创作生态。

5.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图书馆、文化广场等设施,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空间;健全文化服务购买机制,引入专业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化讲座等服务,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精神文化需求,在优质服务滋养下,激发村民自发创作、传承文化热情,夯实农村文化创新根基。

6.强化文化传承与保护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学界助力、村民参与”保护机制,政府完善法规、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古村落、非遗保护修缮;高校科研机构参与挖掘文化价值、制定保护方案;设立村民保护奖励基金,激励村民守护文化遗产,如贵州侗族村寨村民自发守护鼓楼、传承侗族大歌获奖励支持。

7. 激发村民主体内生动力:文化建设全程融入村民参与,村务公开征求文化活动意见,鼓励村民组建文艺社团、传承民俗技艺;设立文化传承积分制,积分换生活用品或荣誉表彰,调动参与热情,让文化建设成为村民“自家事”。

8.多元筹资与人才引育并重:政府设专项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广“企业+乡村”合作,企业投资文化项目获经营回报、乡村获建设资金与产业发展机遇;高校定向培养乡村文化人才,选派师生驻村帮扶;开展乡村文化人才培训,提升现有人员素养,充实人才队伍,为文化建设续航。

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研究gxyq202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