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法治认同教育研究

作者

李佳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新媒体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个性化突出等特点,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也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庞大受众群体,其学习、社交及日常生活与新媒体紧密交织。对于大学生法治认同教育而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为大学生法治认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便捷高效的传播途径以及多样的互动模式等;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挑战,诸如信息泛滥且良莠不齐、网络舆论错综复杂等。因此,深入探究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法治认同教育,对于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成效具有极为关键的现实价值。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法治认同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丰富教育资源与便捷获取途径

新媒体平台汇聚了极为丰富的法治教育素材,涵盖在线课程、法治新闻报道、法律条文解读文章以及法治纪录片等。大学生借助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这些资源,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极大地拓宽了其法治知识视野。例如,诸多知名高校法学教授于网络平台开设公开课,大学生可免费聆听专业且深入的法治课程内容。同时,新媒体的多元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使法治认同教育的传播更为迅速、广泛。教育者可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推送法治教育资讯,吸引大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据一项针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研究表明,超 80% 的大学生每日浏览微博或微信公众号,其中法治类内容的月均阅读量达 5 - 8 篇次。此外,在线法律课程平台提供了系统的法学课程,大学生可依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调查显示,约 70% 的大学生曾通过网络平台主动研习法律知识,其中近 30% 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对其法治观念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2.增强教育互动性与参与度

新媒体具备双向互动特质,借助社交媒体群组、在线论坛、直播平台等,大学生能够与教师、法律专家及其他学习者实时互动交流。他们可针对法治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参与讨论与辩论,这种互动式学习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忱与主动性,加深其对法治理念与法律条文的理解。例如,在重大法治事件发生后,大学生可在微博话题下与法律界人士共同探讨事件背后的法律问题,进而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力。据相关数据调研报告指出,参与过法治话题网络互动的大学生,其对法治认同的自我评价得分比未参与者平均高出 15 分(满分 100 分)。

3.促进教育形式创新与个性化学习

凭借新媒体技术,法治认同教育形式得以创新。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可用于构建沉浸式法治教育场景,让大学生仿若身临其境感受法律实践;大数据分析能够依据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偏好,为其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推荐。这有助于契合不同大学生的学习诉求,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消极影响

1.信息过载与碎片化导致知识体系构建困难

新媒体上的法治信息纷繁复杂且海量,大学生极易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同时,这些信息多以碎片化形式呈现,如简短的法治新闻标题、微博标题等,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大学生在接收这些碎片化信息时,难以将其整合为完整的法治知识体系,可能导致对某些法律概念与制度的片面理解或误解。

2.不良信息干扰与法治观念误导

网络空间里也存在着一些不良法治信息,如歪曲法律条文含义的不实言论、传播错误法治观念的自媒体文章等。大学生因缺乏足够的信息甄别能力与社会阅历,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削弱其对法治的认同感与信任度,甚至可能滋生错误的法治观念与行为倾向。

3.网络虚拟性引发法治意识淡薄与行为失范

新媒体的虚拟性致使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放松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出现网络侵权、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他们可能未充分意识到这些行为在现实法律框架下的严重性,反映出其在网络虚拟与现实法治环境转换过程中法治意识的薄弱环节,对于法治认同的形成与巩固加大了难度。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法治认同教育对策

(一)优化教育内容,提升法治教育的吸引力与针对性

1.结合新媒体热点与现实案例

紧密关注新媒体平台上的法治热点话题与社会现实中的典型法律案例,将其融入法治教育内容之中。例如,针对近年来频发的网络诈骗案件,深入剖析诈骗手段、法律责任及防范举措,使大学生深刻领悟法律与自身生活的紧密关联,增强其学习法治知识的兴趣与动力。

2.构建系统全面且层次分明的内容体系

在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对法治教育内容予以系统整合与优化。遵循由浅入深、由基础至专业的原则,构建涵盖法律基础知识、法治理念、宪法精神、各部门法主要内容以及法治实践等层面的完整内容体系,规避信息碎片化带来的弊端,助力大学生逐步构建起全面、深入的法治知识框架。

(二)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

1.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新媒体线上教学有机融合。线上,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开展法治知识的预习、复习、拓展学习以及在线测试等活动;线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大学生对线上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合同法相关知识时,先让学生线上观看合同法基础课程视频,了解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等基本概念,随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际的合同纠纷案例,并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2.运用新媒体技术创设沉浸式教育情境

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动画制作等新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法治教育情境。例如,开发模拟法庭审判的 VR 体验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法庭的庄重氛围与审判流程;制作法治历史演变的动画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与法治文化,使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加深对法治的感性认知与理性理解,提升法治认同度。

3.开展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式学习活动

利用社交媒体群组、在线论坛、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工具,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互动式学习活动。如举办法治主题的线上辩论赛,通过设定正反方辩题,引导学生围绕特定法治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在辩论过程中锤炼学生的法治思维与表达能力;开展法治案例线上分析大赛,鼓励学生对给定案例深入剖析,并在平台上分享分析思路与结论,教师与其他学生可进行点评与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

结论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法治认同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者素养、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以及加强家校社协同等多维度对策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法治认同教育中的积极效能,有效应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升大学生法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持续探索并完善这些对策举措,以顺应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演进与法治社会建设的需求,为培育具有高度法治认同的新时代大学生筑牢坚实根基。同时,还需密切关注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不断探索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法治认同教育新模式、新方法,以更好地达成法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路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7).

[2]卢翠荣、代俊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

作者:李佳 ,学校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职称 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

(本文系2023年度广州市教育局高校科研项目--《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法治认同教育研究》编号:2022353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