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工作提升幼小衔接教学质量模式实践
潘贵琴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春波南苑幼儿园 浙江 杭州 310051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社会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提高了重视程度。但是,当前的幼小衔接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教师依旧运用传统教育思想,忽视了与家长、社会的合作家长,导致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基于此,本文立足学前教育视角,提出几点提升幼小衔接教学质量的方法,希望能为相关教育人员、机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小衔接;质量提升
前言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幼小衔接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儿童所面临地从幼儿步入小学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转折期。由于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所以大部分幼儿无法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对幼儿的学习兴趣、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积极与家庭、社区、社会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巧妙利用多种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广阔平台。”所以,教育者、教育机构应针对幼小衔接问题展开探讨。
1 多层次引导幼儿,适应环境变化
虽然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孩子不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但是,主要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思维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阅读或者进行前书写练习,以此锻炼幼儿的能力与思维,帮助幼儿在步入小学生涯之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幼儿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小学生活。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幼小衔接教学质量,教师应从多个层次针对学生展开引导,要求学生快速适应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
以阅读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喜好,适当地开展阅读活动,为幼儿准备相关书籍,或者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材料,让幼儿能在兴趣的支撑下阅读书籍内容,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在阅读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之间展开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阅读《打瞌睡的房子》时,教师应要求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但由于不同的孩子阅读的程度不同,教师可以定期挑选部分幼儿表达内心的想法,了解幼儿的阅读效率和质量,为幼儿预留阅读悬念,以此强化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幼儿奠定小学人际交往基础。
2 加强督导力度,提供衔接支撑
随着不同地区幼儿园的办学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使我国的学前教育能力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部分幼儿园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授课能力,而且多数教师都是由其他行业转变而来的,致使幼小衔接教育质量受到了明显制约。为了处理这一问题,有关教育部门需要根据当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能优化教育现状的相关条例,要求严格审核幼儿园门槛,严惩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幼儿园。
从当前的角度来看,教育领域中已经推行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并充分表明幼儿园的办学标准,将“幼儿园的基本条件和审批流程细节作”为核心,要求各个机构提高自身办学能力,避免存在漏网之鱼,加强行业的监督管理力度。除此之外,从幼儿家长的角度上来讲,家长需要在选择幼儿园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正确的认知,避免随意选择,或者因头脑发热而冲动选择,如果家长选择了不符合标准的机构,其较差的综合教育水平会限制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甚至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学习生涯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 促进沟通交流,形成衔接合力
要想提升幼小衔接教育质量,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要积极与家长进行密切、频繁地沟通与联系,让家长能更加支持、配合幼小衔接教育的开展。从本质角度看,幼小衔接的教育质量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需要家长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并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家长会,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状态,从而调整教育模式和方向。
比如,幼儿园在了解家长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根据家长工作情况安排合力的时间,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发挥沟通的作用与价值,细致性地阐述幼儿园教育开展期间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而在此期间,教师也要积极宣传幼小衔接教育相关的内容,提前打好“预防针”,奠定工作开展基础,让家长与幼儿对小学时期的教学拥有初步了解。更重要的是,家长在参与家长会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孩子转变身份,将自身视为小朋友,其中包含了幼儿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会等多个方面,针对幼儿展开适当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家长会的组织与开展,不仅能让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还能让家长与教师之间形成优质的合作关系,使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实际表现,让家长掌握孩子在幼儿园的实际状态,以此保证后续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4 完善内部建设,提升身体素质
以上内容主要对幼儿、教师、家长以及相关教育部门等方向进行了探讨。那么从幼儿园的角度出发,为了让幼小衔接教育质量得到提升,应完善内部设施建设,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为后续融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比如,针对幼儿园与小学具有明显差异的生活作息方式,教师应该从幼儿的角度进行合理调整,合理地规划上学、放学时间,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上下学习惯,使其能快速适应小学固定作息。同时,针对幼儿体育课程的有效分析,由于这一时期孩子年龄受到一定限制,多数教师会利用娱乐模式指导幼儿进行体育锻炼,无法提供更多的课程内容。但是,当幼儿步入小学时期后,会面对篮球、足球等多个体育项目无法快速适应、融入其中。由此,教师就可以从幼儿教育时期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根据幼儿的喜好以及具体能力情况,适当地增添“凳子游戏、玩轮胎”等体育活动。在活动创办期间,针对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教师需要详细地设计活动内容以及执行流程,并做到合理的小组划分,引导大班幼儿带领各方面能力较差的小班幼儿参与活动,通过相互协作、交流等方式完成体育锻炼任务。这样的方式能有效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使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的体育课程,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力量。
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教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意识和思想,避免提前预测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期间会出现的问题,并直接解决问题,而是要让幼儿拥有经历挫折的机会和经验,让幼儿能在挫折中不断地成长、进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社会、教师、小学校园、幼儿园等需要积极地合作、沟通,采取有效方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为其步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马君谦. 复杂动态系统模型:幼小衔接期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的新路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01):135-140.
[2] 周丛笑. 为提升国民素质夯基固本——新时代背景下关于幼小衔接的思考[J]. 湖南教育(A版),2021,(08):23-25.
[3] 刘萌然. 高质量的北欧学前教育——课程、幼小衔接和教师培养[J]. 福建教育,2020,(3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