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

作者

赵晋

盐城市大丰区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基于跨学科模式,构建良好的“校本化”课程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聚焦于跨学科教学模式,有效融入生活实际场景,基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学习体验多个维度探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旨在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效果,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实施路径

引言:现阶段,教育的重心逐渐朝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而言,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基于跨学科学习模式,优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素养,在此基础上,助力于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综合运用知识。那么如何整合资源提升校本化课程开发和实施效果成为教学一项挑战,下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讨,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结合生活实际优化校本内容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提倡教学活动中以生活作为教育基础,结合实际生活理论构建新的教学课程,为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指明了方向。生活充满着丰富而多彩的故事,从本质角度来说,生活既是本活教材,也没有事先准备环节,无时无刻都是新的实例,包含了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实际生活现象,以生活存在的问题作为课程创建基础,丰富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内容。

以学生在校“就餐场景”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文明就餐”的实践主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设计要求,设置跨学科教学活动。在这一实践主题下,教师可以从“餐桌上的学问”“就餐的秩序”“浪费情况”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每日用餐的食物浪费量,结合语文学科,编写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倡议书,一方面,可以起到呼吁大家珍惜粮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对于他们节约粮食的品质也起到良好教育效果。

二、基于学生兴趣创建教学情境

兴趣是一个人行动的思想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可以提升他们行动主观意识,只有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探索,将他们的思想转化成行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构建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境中学”。情境教学不仅是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一个很重要渠道,更是将生活和学习以及教学任务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有效方式,利用学生熟知生活现象促使学生对真实事物产生好奇心,以此引导他们积极探索问题,通过学生视听感官,促使他们直观地感受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

比如,在学习“我是小瓜农”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吃西瓜”生活经验设置教学情境,假设学生组建“种瓜”文化艺术比赛,要求学生提供文艺节目,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学科学习相关歌曲和舞蹈,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相关资料创编舞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也可以促使他们自主查询更多资料,以此提升他们的知识层面。为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以小礼品等奖励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

三、立足于项目式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设计中,项目式学习可以通过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索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更多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很好地将多个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知识融合、应用的能力。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的关键点在于学习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应用跨学科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以《走进白驹》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西街上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种类和数量,人口居住情况等。要求学生结合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做好相应的调查记录,比如,数据统计表、书面汇报、版面编辑等工作,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学会了考察和研究技能,也可以掌握一定的建筑学知识,包括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这些物体呈现出的历史价值等。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多学科综合运用的思想认知,更有利于提升他们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完成任务的学习体验。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跨学科教学知识对于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为了切实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小学教师还需结合生活实际优化校本内容,基于学生兴趣创建教学情境,立足于项目式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周兆金.落实全面育人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建设[J].教育家,2024(9):66-68.

[2]郑惠玲.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路径[J].亚太教育,2023(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