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焦虑文献综述
曹阳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焦虑是我国家长的真实写照,“鸡娃”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自古以来奉行“学而优则仕”,其思想深入人心,家长希望孩子所处阶层能够向上流动。但目前来讲由于学生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家长教育无方向,从而产生一定的焦虑。学者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发现,普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同辈中脱颖而出,这种现象已经向下延伸至学前甚至幼儿阶段,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如“双减”政策的落实,孩子的学业负担以及家长与孩子的身心健康。
本文主要从家长教育焦虑现状以及家长教育焦虑进行成因分析,从而以求探索其解决路径。让孩子能够德智体美劳真正全面发展,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
一、家长教育焦虑现状研究
单家银用半结构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18位中小学家长进行研究。调查得知家长教育焦虑表现归纳起来有3个方面:第一,经济负担,高消费的的补课费用使得家长焦虑状态越来越明显,表现出经济上的力不从心。第二,家长每天下班后,还要接送孩子去各种补课班,表现出的精力上力不从心。第三,现今家长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仍旧缺乏教育方面专业知识,导致教育孩子时,不知如何是好,没有专业教育理论作为引领,导致家长表现出的能力上的力不从心。据熊国英介绍,教育焦虑的发展越来越低龄化。家长幻想着把孩子培养成“小超人”,从而导致对幼儿进行拔苗助长。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是不是累,把孩子送进各种辅导机构,占满了孩子的时间,期待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发展竞争力。家长教育焦虑行为主要表现为,每天忍不住督促孩子写作业,一遍一遍的催促孩子,听说孩子要考试,甚至比孩子还要紧张。陈华仔、肖维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家长教育焦虑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子女学习机会、学业成绩和就业前景的过分担忧,在身体行为方面上表现为担心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而对孩子采取的有意回避、对子女学习成绩和考试的分数过分敏感而表现出的对子女课余生活过多的控制。周孟秋、周鸿利用抽样调查研究法调查了浙江省4年级学生的家长。重点探讨了家长的教育焦虑现状对于孩子的品质以及由此家长产生的教育行为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家长普遍对教育存在较高的焦虑情绪,主要关注的是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在男女学生家长中,男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程度要高于女学生家长,特别是在学习态度方面;从地域上看,在市内就学、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家长的焦虑程度要低一些;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焦虑程度相对较高,在所有群体类型中,对子女学习态度的焦虑指数最高。于雅风就家长教育机会焦虑症在双减政策下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教育机会焦虑分为入学焦虑、升学焦虑和择校焦虑。在双减政策下,降低了对入学的焦虑,有效缓解了家长择校的焦虑感,对升学的焦虑情绪仍然居高不下。教育结果焦虑开始蔓延,学习成绩焦虑是我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业评价焦虑也进一步强化。苏慧丽在数字化的背景下探讨了教育焦虑的现状。研究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数字化的普及,教育焦虑愈发严重。教育焦虑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贺明华,郭红梅探讨了双减政策后的家长教育焦虑现状,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综合探讨家长教育现象以及成因分析。
有关国外的一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外同样存在教育焦虑现象。英国、美国家长的教育焦虑主要表现为子女的择校问题。萨利·鲍尔等人针对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教育的成功对孩子的前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把孩子较好的学校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去关注择校问题。认为私立中学会给孩子带来优越感,是保持社会地位以及向上跃层的主要途径。美国家长也有教育焦虑,他们也希望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将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私立中学也是美国家长比较看重的。与中国家长相似的是,美国家长为了择校同样会选择搬家。一些家长会带着孩子实地考察、对比家附近多所公立和私立学校。
二、家长教育焦虑成因分析
崔保师,陶涛认为教育功利化倾向会导致教育焦虑。其认为教育功利化倾向主要受以下原因影响。第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有着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念。第二,好的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其结构失衡。第三,教育中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虽然迎合了社会需求,产生了教育与社会共谋的循环,但也造成教育过程单一化。第四,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对教育主体形成强烈的裹挟,教育规则被破坏,教育竞争门槛被“剧场效应”抬高。于雅风也讨论了传统观念对教育的影响。之外,于雅风还提出学生评价机制不健全是家长教育焦虑的原因之一,应试走向的评价机制导致家长过于重视分数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发展。对科类培训机构的限制和管控,并未让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有所改观。家长错误解读双减政策,导致“双减”政策背景下竞争更为激烈、教育资源更加稀缺。家长缺乏教育类知识导致家长甄别信息能力弱。苏慧丽以数字化时代为背景,探讨了引发教育焦虑的原因。她认为,从常规社会转向绩效社会,是教育生态改变的必然现象。从常规社会向绩效社会的转变,在于让追求绩效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自主,更加高效,更加隐蔽。这种竞争关系之间的博弈活动,恰恰是引发教育焦虑的根源所在。熊国英则认为家长教育焦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家长过于担心社会环境,担心孩子接受不到好的教育,以后找不到好工作,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第二,教育公平,第二,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向偏远地区发展,普通民众从有学上,向有好学上的期待转变。陈华仔主要从教育公平方面讨论了家长教育焦虑成因。主要针对教育领域内的不公平、教育领域外的不公平,对家长教育焦虑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贺明华,郭红梅认为家长的教育焦虑受到很多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宏观层面的政策因素、中观层面的学校因素,又有微观层面的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政策变迁的不确定性从而引发家长政策认知不足或不准确,制度政策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家长面临教育理念上的认知和选择,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需要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致使协同育人模式需要重新找到平衡点。
三、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家长整体来讲处于比较教育焦虑阶段,我国家长目前处于教育焦虑状态。家长主要担心孩子的学习态度、择校、升学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由此表现出的,过分在意子女的分数,送孩子去各种补课机构,去孩子去更好的学校,从而产生很大的经济负担。由于家长处于焦虑状态,导致亲子关系受到一定的影响。家长忍不住去一遍遍询问孩子的成绩、催促孩子学习、写作业,以及对孩子的业余时间过分控制。从家长自身来看,第一点,家长过分担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第二点,家长信息甄别能力弱和教育能力不足引发认知误区。第三点,中国家长对于越阶层有着更高的教育期望。第四点,“剧场效应”,家长的互相攀比与聚堆效应引发教育焦虑。从教育目的上看,教育功利化倾向导致教育焦虑,“学而优则仕”“教育改变命运”等导向,使得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更加严重,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政策导向上来看,教育中的“唯”导向机制迎合了社会需求,但忽视了学生自身成长。与个体教育期待不一致的教育政策导向是教育焦虑的根源。作为政治决策主体的精英阶层并未为教育发展提供足够的经费。
参考文献
[1]崔保师,邓友超,万作芳等.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教育研究,2020,41(08):4-17.
[2]单家银,胡亚飞,康凯.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质性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6,11(06):403-406.
作者简介:曹阳(1996.2—),女,汉族,籍贯:吉林省长春市,研究生,就读于吉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