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屋面防水施工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策略

作者

柯技 郭少奇 王荣辉 邓南亭

华中农业大学 中建三局总承包建设有限公司

引言:建筑屋面防水是建筑工程的关键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屋面防水要求不断提高。当前施工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施工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筑屋面防水施工工艺优化

1.1 材料选择优化

在人文社科楼项目工程总承包(EPC)中,屋面防水的材料选择进行了精心优化。使用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及自粘沥青防水卷材用于混凝土表面的基层防水处理。非固化材料的特性使其能与混凝土有效粘结,这一优势可完美处理结构基层微小裂缝。而自粘卷材与非固化的可靠连接,从施工工艺角度来看,极大地利于施工操作。地下室底板防水采用自粘沥青防水卷材与结构垫层有效粘结,并且上部设置一层双面粘接的预铺反粘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从而保证了与上部的底板混凝土面有可靠连接。此外,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时,考虑到正值武汉市梅雨季节这一特殊情况,为确保施工质量,外墙防水由非固化+自粘卷材调整为 1.5mm 厚自粘沥青防水卷材 +1.5mm 厚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膜基),有效避免了涂料与卷材施工期间下雨对涂膜层施工质量的影响。通过这些材料的优化选择,为整个建筑屋面防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施工流程改进

对于人文社科楼项目工程,屋面防水施工流程的改进是多方面的。在混凝土表面基层防水处理时,根据材料特性调整了施工顺序和操作细节。比如在使用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和自粘沥青防水卷材时,先确保非固化材料均匀涂抹并与混凝土紧密粘结,再铺贴自粘卷材,保证二者连接可靠。地下室底板防水施工中,先进行自粘沥青防水卷材与结构垫层的粘结,再仔细铺设双面粘接的预铺反粘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改进后的流程操作。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流程也因应材料调整而改变,在梅雨季节采用 1.5mm 厚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和 1.5mm 厚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膜基)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操作步骤,确保卷材铺贴牢固,避免雨水对施工的干扰。这些施工流程的改进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和防水效果。

2. 建筑屋面防水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2.1 人员管理与培训

在人文社科楼项目工程中,人员管理与培训是屋面防水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首先,对于参与防水施工的人员进行严格筛选,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工人。同时,在施工前对所有相关人员开展全面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对屋面防水工程的整体了解,如人文社科楼项目的建筑结构特点,包括人文社科楼地下1 层 5.7m ,地上 7 层,多功能厅地上 2 层等各部分的结构尺寸等情况。通过定期的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操作规范性,从而确保屋面防水施工的质量。

2.2 质量检测与验收

在人文社科楼屋面防水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与验收工作十分严谨。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设置了检测节点,从基层处理开始,检查混凝土表面是否符合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和自粘沥青防水卷材的施工要求,例如表面平整度、干燥度等。对于地下室底板防水,检测自粘沥青防水卷材与结构垫层的粘结牢固程度以及预铺反粘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的铺设质量。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时,检测 1.5mm 厚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和 1.5mm 厚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膜基)的铺贴质量,包括卷材的搭接长度、密封效果等。在整个屋面防水工程完成后,按照严格的验收标准进行全面验收,确保防水性能达到预期要求,保障建筑的使用功能。

2.3 成品保护措施

在人文社科楼项目的屋面防水施工中,成品保护措施至关重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已完成的防水部分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例如,在地下室底板防水施工后,在卷材表面设置防护层,防止后续施工过程中的机械损伤和杂物污染。对于地下室外墙防水,在卷材铺贴完成后,及时进行遮盖保护,避免在梅雨季节受到雨水冲刷或其他外界因素破坏。在屋面防水工程全部完工后,限制人员在防水层上的不必要走动,防止尖锐物体划伤防水层。这些成品保护措施有效延长了防水层的使用寿命,确保了屋面防水的长期效果。

3. 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结合的效果

3.1 防水性能提升

人文社科楼项目工程总承包(EPC)通过将屋面防水施工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相结合,防水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材料选择优化方面,如采用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与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对混凝土表面基层进行防水处理,非固化材料对基层微小裂缝的处理以及与自粘卷材的可靠连接,有效防止了水分渗透。地下室底板和外墙防水材料的合理选择与施工,也进一步增强了整体的防水能力。质量控制策略中的人员管理与培训确保了施工人员能够正确操作,质量检测与验收保证了施工质量,成品保护措施防止了防水层被破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建筑的防水性能得到极大提高,能够有效抵御雨水、地下水等的渗透,保障了建筑内部的干燥和正常使用。

3.2 成本效益分析

在人文社科楼项目中,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结合带来了良好的成本效益。从工艺优化来看,材料选择的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例如,地下室外墙防水根据梅雨季节调整材料,避免了因下雨影响涂膜层施工质量而可能导致的返工,从而节省了成本。新技术应用虽然可能在初期投入上有所增加,但从长远来看,提高了防水效果,减少了后期维修成本。质量控制方面,人员管理与培训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的浪费。质量检测与验收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避免了后期大规模维修的高额费用。成品保护措施延长了防水层的使用寿命,减少了频繁更换防水层的成本,整体上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和效益的提升。

3.3 行业示范作用

人文社科楼项目工程总承包(EPC)在屋面防水施工中的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结合具有显著的行业示范作用。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其他类似建筑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其材料选择优化的经验,如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防水卷材组合,可以被其他建筑在屋面防水设计时参考。施工流程改进的方法,特别是针对特殊天气条件下的外墙防水施工调整,能够为处于类似气候环境的建筑工程提供指导。在质量控制方面,严格的人员管理与培训、全面的质量检测与验收以及完善的成品保护措施都可以被其他建筑企业学习。这有助于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在屋面防水施工方面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

结束语:建筑屋面防水施工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策略相辅相成,通过优化工艺和严格质量控制,能显著提高屋面防水质量。持续探索和实践相关策略,对推动建筑防水领域发展,保障建筑品质和安全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生华.建筑屋面防水施工技术与渗漏补救措施[J].居业,2025,(01):76-78.

[2]王变春.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工艺分析[J].四川建材,2024,50(07):119-121.

[3]万婷钰,车宣峤,刘海峰,等.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质量控制优化技术[J].工程机械与维修,2023,(06):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