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检查与入库全流程管控优化研究
李明
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 辽宁省大连市 116319
1 引言
企业年度归档工作作为档案管理的核心业务,承担着企业知识资产沉淀与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职能,对企业决策支持、风险防控和历史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企业档案管理规定》(2023 修订版)要求,企业需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然而,传统归档工作在档案接收、整理、数字化加工、装订入库等环节存在显著问题。流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导致环节衔接不畅;质量管控机制不健全,影响档案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数字化加工缺乏标准化操作,成果质量难以保障;多部门协同机制缺失,造成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频发。某企业年度归档工作从接收检查到入库耗时长达一年半,涉及10 余个环节与多部门协作,严重制约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本研究以该企业为对象,综合运用档案管理学、流程再造理论和项目管理方法,通过流程重构、质量强化及数字化环境升级等举措,构建全流程管控模式,旨在实现档案管理的提质增效,为企业档案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2 现状分析
2.1 传统归档流程存在的问题
(1)流程设计不科学:传统归档流程涵盖档案接收、系统录入、整理编目、数字化加工、装订、入库等众多环节,存在严重的流程割裂现象。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不同步,导致数据一致性难以保障;档案在各环节间频繁搬运,不仅增加物理损坏风险,也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2)质量管控体系不完善:档案整理与数字化加工环节缺乏有效质量检查机制,文件著录错误、数字化图像质量不达标等问题频发,影响档案利用价值与长期保存。
(3)数字化加工不规范:数字化加工场所布局不合理,设备老化陈旧,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难以满足档案保护要求。同时,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致使数字化成果质量参差不齐。
(4)跨部门协同机制缺失:归档工作涉及档案、业务、IT 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间职责划分模糊,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工作衔接不畅,问题处理效率低下。
2.2 优化目标
(1)简化流程,减少冗余环节,优化环节衔接,降低档案搬运次数,提升归档工作效率。
(2)建立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增设质量检查节点,采用人机结合检验方式,确保档案整理与数字化加工质量达标。
(3)改造数字化加工场所,优化功能布局,升级设施设备,完善管理制度,构建标准化数字化加工环境。
(4)建立从档案接收到入库的全流程跟踪管理机制,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全程可追溯。
3 年度归档工作流程优化设计
3.1 流程重构与节点管控
基于流程再造理论,实施“三整合、三调整”优化策略:
3.1.1 工作流程优化
(1)原流程分析:原年度归档流程包含打页号、系统录入、档案整理、打孔装订、档案入库、数字化加工、电子档案提交等7 个主要环节。存在流程割裂、重复搬运、效率低下等问题,纸质与电子档案管理独立,档案多次搬运增加损坏风险,数字化环节滞后影响整体进度。
(2)新流程设计:通过系统数据同步、并行作业、减少搬运实现高效管理。在档案接收阶段完成信息系统录入;打页号时系统自动生成并打印相关标签,减少一次搬运;将数字化加工提前至装订前,扫描后直接装订,再减少一次搬运;纸质与电子档案同步入库,实现“一次入库,双套归档”。
3.1.2 工作内容整合:明确各岗位职责,整合分散环节,设立3 个关键质量控制节点,采用专职检查员全流程“一跟到底”管理模式,确保工作连贯、责任明确。3.1.3 质量管控强化:在新流程各环节后增设抽查节点,建立检查记录档案。优化数字化加工验收标准与方式,采用人机结合抽检,覆盖全流程,制定明确质量验收规范。3.2 数字化场所改造与规范升级(1)功能区域优化:将数字化工作区划分为操作区、档案存放区、办公区,实现功能分区明确、流程清晰,减少档案加工中的流转次数,降低损坏风险。(2)设施设备升级:配备高速扫描仪、专业档案存放架、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环境监控设备等,建立符合《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要求的数字化加工环境。(3)制度规范完善:修订数字化加工内容和范围对照表,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与技术参数规范。开发数字化成果检验报表系统,实现质量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和预警。
4 全流程管控实施与运行
4.1 实施过程与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由档案部门牵头,IT、业务部门参与的联合工作组,明确职责,建立定期协调会议机制,确保跨部门协作顺畅。
(2)人员培训:开展全员业务培训,重点讲解新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标准和系统使用方法,提升人员专业素养与质量意识。
(3)技术支持:开发档案管理全流程跟踪系统,实现工作状态实时监控;建立问题反馈与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流程运行问题,保障新流程顺利实施。
4.2 实施效果评估
经过半年试运行,全流程管控成效显著:档案物理搬运次数减少约40% ,单份档案平均处理时间缩短 25% ,年度归档整体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通过质量抽查,文件著录准确率达 99.5% ,数字化返工率从 8%降至 1.5% ,数字化合格率 99% ,档案整理规范性大幅提高;标准化数字化场所与完善机制,保障了数字化成果质量稳定。
5 问题与改进建议
(1)人员能力建设:建立“师徒制”帮扶机制,针对新入职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2)质量评估体系完善:引入过程控制指标,构建全面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全过程质量管控。(3)智能化应用探索: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推进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
6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企业档案检查与入库全流程管控优化方案,通过流程重构、质量强化和数字化环境升级,有效解决传统归档工作问题,显著提升档案工作效率与质量,为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可行路径。未来应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持续优化管理流程,深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推动企业档案管理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企业档案管理规定(2023 修订版)[S].
[2]王明远.档案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档案学通讯,2022(3):45-50.
[3]陈晓红.企业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解读[J].中国档案,2023(5):12-17.
[4]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S].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