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陇中5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作者

周东亮 何万春 刘鹍 李晶 邢雅玲

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甘肃定西 743000

引言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农业生产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在甘肃中部等传统旱作农业区,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成为当务之急。冬小麦作为该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优化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针对本地自然条件和生产需求,选育出多个适应性强的冬小麦新品种,其中“陇中 5 号”以其优良的综合农艺性状和较强的抗逆能力,逐渐成为当地推广的重点品种。

一、陇中5 号的选育背景与来源

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种植面临着干旱少雨、土壤肥力有限等诸多挑战,培育适应此环境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迫在眉睫。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肩负使命,采用系谱法开展育种工作。以“定西 22 号/兰天 19 号”为亲本组合,前者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后者在产量和品质上表现较好。科研人员经过多代自交选择,在田间对不同世代的植株进行严格观察和筛选,历经多年努力,最终育成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陇中 5 号,并于 2021 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麦 2021003),主要面向甘肃中部及周边相似生态区推广。

二、陇中5 号的主要特征特性

(一)植物学特征

陇中 5 号具有良好的株型结构,植株紧凑,株高适中,一般在75-85 厘米之间,茎秆粗壮且韧性好,表现出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有利于高产稳产。叶片呈深绿色,叶姿挺立,叶面积适中,光合效率高,有利于群体内部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穗部性状优良,穗形为长方形,穗层整齐,小穗排列紧密,每穗粒数较多,平均可达 36-40 粒,成穗率高,有利于构建合理的产量结构。籽粒为白色,质地硬质,千粒重较高,一般在 38-42 克之间,籽粒饱满,商品性好,加工品质优良,适应市场需求。

(二)生物学特性

陇中 5 号属中晚熟冬小麦品种,全生育期约为 260-270 天,适合甘肃中部地区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的种植制度。该品种分蘖能力强,有效分蘖率高,成穗率稳定,具备良好的群体构建能力,有利于实现高产目标。其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在干旱条件下仍能维持较高的生理活性,表现出突出的抗旱性能,适宜在降水较少的旱作农业区种植。同时,陇中 5 号耐寒性较好,越冬率高,能在- .15c 左右低温下安全越冬,适应性强。此外,该品种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常见病害具有一定抗性,尤其在条锈病流行年份仍能保持较好的田间表现,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三)产量表现

陇中 5 号在多年多点试验中表现出稳定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区域试验数据显示,其平均亩产可达 350-400 公斤,较对照品种“宁春 4 号”增产 8%-12% ,增产效果显著。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年份或地块,最高亩产甚至可达到 450公斤以上,显示出良好的产量潜力和适应能力。该品种不仅单产水平较高,而且稳产性好,受气候波动影响较小,特别适合在甘肃中部及类似生态区域推广应用,有助于提升当地冬小麦的整体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三、陇中5 号的栽培技术要点

为了充分发挥陇中 5 号的品种优势,必须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地整地

种植陇中5 号应选择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轻黏土地块,避免在低洼易涝、盐碱重或土壤瘠薄的地块种植,以利于根系发育和提高产量潜力。播前要精细整地,进行深耕细耙,打破犁底层,疏松耕作层,做到“上虚下实”,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同时做好保墒提墒措施,为种子的顺利萌发和幼苗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

(二)适时播种

根据甘肃中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播种时间宜安排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确保冬前形成健壮的越冬苗,提高抗寒能力。播种量应依据土壤肥力和墒情灵活调整,一般建议每亩播种量控制在 10-12 公斤之间,并采用20-25 厘米行距进行条播,实现合理密植,构建高效群体结构。播种深度应掌握在 3-5 厘米,过深会影响出苗率,过浅则易受冻害,影响苗齐苗壮,进而影响后期产量形成。

(三)合理施肥

施肥应坚持以有机肥为基础,化肥为补充的原则,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用基肥与追肥。一般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 2000-3000 公斤作为基肥,配施尿素 10-15 公斤、磷酸二铵 10-12 公斤、氯化钾5-8 公斤,满足小麦全生育期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春季返青后,可根据苗情适量追施氮肥,促进分蘖成穗,但要注意控制用量,防止因氮肥过多导致贪青晚熟,影响后期灌浆和籽粒品质,从而降低产量和商品性。

(四)水分管理

在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应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进行科学补水,尤其在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等关键时期,可采用沟灌或滴灌方式进行节水灌溉,保证水分供应,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而在无灌溉条件的旱地种植区,则应注重保墒防旱措施的应用,如推广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增强小麦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保障稳产高产。

(五)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策略,定期开展田间调查,密切关注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及蚜虫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三唑酮、多菌灵等杀菌剂以及吡虫啉、啶虫脒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有效控制病虫扩散蔓延。同时,应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作连茬,降低病原菌和虫源基数,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风险,提升小麦生产的绿色安全水平。

(六)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确保陇中5 号丰产丰收的关键环节,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进行收割,此时籽粒含水量适中,落粒损失小,品质最佳。若收获过晚,不仅易造成籽粒脱落和品质下降,还可能因遇雨发芽而影响商品价值。因此,应密切观察田间成熟度,把握最佳收获时机。提倡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收获,不仅能提高作业效率,还能有效降低田间损失,提升整体生产效益,实现节本增效目标。

结语

陇中 5 号作为甘肃省自主选育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具有抗旱性强、产量稳定、适应性广等显著优势,特别适合在甘肃中部及类似生态区推广应用。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能够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推动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大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配套完善栽培技术体系,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水平,为区域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定西市科技计划 科技人才支持专项,项目编号:DX2022BR25 项目名称:《“陇中”系列冬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侯云鹏,张明,王会蓉等.甘肃中部地区水川地春小麦新品种引种试验[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No.646(17):36-39.

[2]贾萍.甘肃省陇中片旱地冬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陇西点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No.624(19):26-28.

[3]程小虎,牟丽明,王建兵等.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甘春 32 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8,No.554(02):159-160.

[4]程小虎,王建兵,牟丽明.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定西 48 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9,No.574(10):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