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不同阶段提问设计策略研究
陈腾
河北省沧州市中捷产业园区第二中学 061108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参与课堂互动,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然而,当前部分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不同教学阶段具有不同特点与目标,需要与之适配的提问设计。科学合理的提问设计能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在不同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深入引导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一、课堂导入阶段提问设计策略
以情境式提问激发兴趣是极为有效的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提问,能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比如教授《背影》时,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的父母有没有做过一些看似平常却饱含深情的小事呢?也许是清晨为你准备的一份早餐,也许是在你生病时焦急的眼神。”这样的问题瞬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共鸣点。他们会积极回忆并分享生活中的温暖瞬间,此时再引入课文中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学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份深沉的父爱,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情境提问也不失为好方法。在导入《苏州园林》时,播放一段苏州园林的精美视频,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的美景尽收眼底。视频结束后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苏州园林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它有哪些独特之处让你们觉得如此迷人?”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问题则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激发了探索文本的欲望。
二、新知讲授阶段提问设计策略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梯度问题,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小问题。比如在教授古诗词《天净沙·秋思》时,若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并掌握相关表现手法。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基础问题,如“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景物?”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快速找出“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这是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接着,提出稍有难度的问题,“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引导学生思考景物特征与氛围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诗歌营造出的孤寂凄凉的意境。最后,抛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些景物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白描等。通过这样从易到难的梯度问题设计,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提升能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结合文本细节设计启发式问题,有助于挖掘文本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文本细节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关键所在,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教师在新知讲授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并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解小说《故乡》时,文中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十分细致,“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细节设计启发式问题:“从闰土外貌的变化中,我们能看出他经历了什么?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学生通过分析闰土外貌前后的巨大差异,结合时代背景,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的重压对人的摧残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通过结合文本细节设计启发式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三、巩固练习阶段提问设计策略
设计拓展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突破课本局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学习古诗词后,教师可提出拓展性问题,如“如果将这首诗中的某个意象替换成另一个相似意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若把“孤烟”换成“炊烟”,让学生思考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传达的情感以及营造的意境会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不仅加深了对原诗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的能力,拓宽了语文思维。
组织小组讨论式提问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教师可以抛出具有争议性或开放性的问题,如“在《孔乙己》中,导致孔乙己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还是他自身?”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倾听他人观点,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想法。通过思想的碰撞,他们不仅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今后在社会中更好地与人交往合作奠定基础。
四、课堂总结阶段提问设计策略
归纳式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系统回顾与整理。在一堂文言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重点实词和虚词?文中运用了哪些特殊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学生会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主动回顾课堂笔记和所学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后,学生能归纳出“衔”“吞”等实词的含义,“之”“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倒装句、对偶句等特殊句式。这种归纳式提问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能培养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有条理。
展望式提问则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指明方向,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讲解完一篇文学作品后,教师可以问:“如果让你对文中的主人公进行续写,你会设计怎样的情节?或者,结合当下社会现实,你认为这篇作品还有哪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课后思考相结合,促使他们在课后主动查阅资料、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故乡》后,学生可能会思考闰土的后代在新时代的命运,或者探讨如何改变像故乡那样的社会现状。展望式提问让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语:初中语文课堂不同阶段的提问设计策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特点展开。科学有效的提问设计在课堂导入阶段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新知讲授阶段助力学生理解知识,突破难点;巩固练习阶段深化知识运用,提升能力;课堂总结阶段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拓展思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提问设计,根据不同阶段灵活运用相应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与效果,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智慧,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推动初中语文教学不断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 远 宝 . 新 课 标 下 初 中 语 文 大 单 元 教 学 策 略 [J]. 天 津 教育,2025,(21):162-164.
[2]任颖颖.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统整教学的结构化设计策略[J].语文世界,2025,(21):94-95.
[3]姚翠芳.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分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5,(20):26-27+76.
本文系自2024 年度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教学研究》(课题编号: 2412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