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的女性参与研究

作者

李旭涛 韦开俊

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民武装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4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列为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1 在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不仅关乎社会稳定,更是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女性作为民族地区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基层治理的程度直接影响治理效能与社会公平。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农村干部中女性占比仅 2.5% ,尽管 2010 年第三期调查显示该比例有所上升,但决策影响力仍显著不足。这种参与失衡既制约治理效能,也阻碍性别平等进程。2 当前民族地区女性参与基层治理仍面临参与渠道有限、制度保障不足、文化认同障碍等现实困境。

禄劝县中屏镇德茂井村 2022 年成立的“阿妈议事会”,作为彝族女性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典型案例。阿妈议事会由 19 名彝族女性长辈组成,通过整合传统“火塘议事”文化与现代治理机制,在村寨事务协商、矛盾调解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基于此,本文笔者于 2024 年8 月深入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中屏镇调研,本文聚焦以下核心问题:民族地区女性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动力机制如何形成?其参与实践呈现何种特征与成效?面临哪些结构性制约?又该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参与路径?通过对阿妈议事会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和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推动妇女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学术界对民族地区女性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已形成多维度探索。戚晓明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指出,农村女性通过环保项目参与社区治理,展现出从外力推动到内里驱动的参与特征,其主导的协商议事会可有效提升治理方案的针对性3;杜辉结合马克思主义妇女思想强调,女性参与能汇聚主体价值与劳动能量,增强基层治理的政治性与先进性,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4 国外研究中,Beauvoir 在《第二性》中揭示的性别权力结构,为分析女性参与治理的结构性障碍提供了理论工具5;Markham 则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女性作为“变革推动者”的参与可显著提升基层治理的包容性与政策响应度。6

现有研究虽取得进展,但仍存在三重局限:其一,对彝族等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的文化特殊性关注不足,未能充分阐释“尊母重老”传统与现代治理的互动机制;其二,多聚焦参与意愿与政策支持的宏观分析,缺乏对“火塘议事”等具体实践模式的深度解构;其三,实证研究中边疆民族地区的案例占比偏低,难以全面反映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参与差异。基于此,本文以禄劝县阿妈议事会为个案,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从文化赋能、组织创新与制度保障三维度,剖析民族地区女性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实践逻辑,以期为解决既有困境提供参考。

二、阿妈议事会的运作实践

德茂井村民小组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以来,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伴随着村级项目建设的增加,村民的意见也多了起来。

(一)中屏镇D 村的基本情况

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村的德茂井村小组位于云南省禄劝县中屏镇,距集镇1.5 公里,属彝族村落,全村现有农户358 户,有乡村人口1467 人,其中农业人口 1467 人,劳动力 752 人;汉族、彝族、苗族和哈尼族混居于此,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 98%c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德茂井村劳动力外流,留守妇女增多。2022 年,中屏镇德茂井村结合村情民情,首次组织成立由19 名农家妇女组成的“阿妈议事会”参与村内大小事情的商议处理,并规定出议事制度和章程,明确议事会职责、活动时间和议事内容,开展村情民意、环境卫生、道德家风、社会文明、 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讨论,为村小组村民大会提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激励和发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中。自阿妈议事会成立以来,德茂井村村民,特别是村中留守妇女参与村中事务协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村中事务协商的效能不断提升。

(二)“阿妈议事会”的价值显现

D 村阿妈议事会是乡村治理中妇女积极参与的重要创新实践,彰显了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价值。其基本涵义在于充分发挥“党组搭平台、阿妈带队伍、村委总协调、村民共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模式。通过阿妈议事会,妇女们能够围绕村务管理、环境整治、邻里纠纷调解等重要问题开展讨论和协商,形成意见共识并推动问题解决。D 村阿妈议事会的成功实践表明,妇女的积极参与能够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升治理效能。妇女们在议事会中不仅能够表达自身诉求,还能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茂井村阿妈议事会创造性地将本地妇女议事传统与现代治理机制相结合,为妇女提供了制度化的公共参与平台。妇女们通过阿妈议事会商讨村庄事务、参与决策,不仅从家庭琐事中解放出来,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如调解家庭纠纷、组织文化活动、监督村务公开等。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还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打破了性别平等政策在乡村落实的困境,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案例,形成了“妇女参与、乡村共治”的良好局面。

三、妇女参与驱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三重逻辑

首先是建设“人人有责”的价值共同体。其一是以组织化形式带动妇女参与乡村治理,激活集体责任意识。“阿妈议事会”依托彝族“尊长重老”的传统习俗,将德高望重的女性长辈(阿妈)塑造为治理权威,通过火塘议事传递“村寨兴衰,人人有责”的集体价值观。村党小组通过制定《彝语版村规民约》,将民俗禁忌转化为现代环保规则,2023 年德茂井村环境整治参与率提升至 82% ,村民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担责”。其二是以文化符号强化治理认同。以阿妈议事会为例,传统节庆活动被赋予治理功能,村民在参与祭祀、歌舞中接受“集体利益至上”的教育。例如,阿妈在节庆中表彰“模范家庭”,将“维护村容”与“家族荣誉”绑定,使村民将公共事务内化为个人义务,构建“党领导—文化浸润—村民共信”的治理生态。

其次是建设“人人尽责”的行动共同体。以“阿妈议事会”为例,德茂井村利用非正式协商机制,例如火塘议事会进行情感联结。阿妈议事会以彝族“火塘会”为载体,打破正式会议的距离感。村民围坐火塘,阿妈以“摆古”(讲述家族故事)调解矛盾,如用“兄弟分家”的传统案例化解土地纠纷,2023 年村级化解矛盾58 起,成功率 93‰ 。村党小组通过“党员联户”机制,将政策语言转化为彝语俗话,降低治理成本。此外,村党小组带领阿妈们制定分层行动网络:党员率先示范,4 名党员包户动员,组织村民参与花卉认养、道路维护,形成“党员带头—阿妈动员—村民响应”链条;事后依托彝族“互助换工”传统设计积分制,清理垃圾1 次积2分,2023 年兑换生活物资 230 件,激发内生动力。“阿妈议事会”的柔性治理以“情—理—法”融合为特色,如阿妈调解时先用彝族谚语缓和矛盾,再引入《民法典》条款明确权责,实现“小事不出火塘会”。

再者是建设“人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其一是融入民俗文化,将文化资源变现为经济收益。阿妈议事会组织妇女成立“彝绣合作社”,将传统刺绣转化为商品,2023 年电商销售额超50 万元,户均增收3000 元;阿妈们带领村民打造特色“洞藏火腿”,利用当地溶洞资源,打造地标美食;火把节期间打造“民俗体验游”,吸引游客2000 人次,民宿收入增长 40‰ 。村党小组推动文化资本与集体经济挂钩,如将旅游收益的20%投入公共基金,用于修缮议事广场、资助教育,形成“文化变现—反哺治理”闭环。其二是利益共享与治理升级。集体经济按“户均分红+劳动积分”分配,外出务工者亦可享土地流转收益;村民自发监督民宿服务质量,维护“德茂井彝绣”品牌,推动治理可持续。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实现“文化赋能—经济共享—治理增效”的良性循环。

最后,“价值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三者并非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螺旋式结构。“阿妈议事会”作为彝族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通过民俗文化将“价值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三者嵌套联动,形成螺旋式互构关系,展现了民俗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系统性赋能逻辑。价值共识为行动提供合法性基础,同时行动实践进一步巩固价值观。行动共同体的实践强化了价值共同体的认同,同时利益共享机制为持续参与提供物质激励。经济利益共享增强了村民对共同体的依赖,进而推动更多人参与治理;同时,经济收益反哺文化传承,形成价值—行动—利益的良性循环。价值共同体提供文化合法性,行动共同体通过柔性治理落实责任,利益共同体以经济共享巩固参与动力。民俗文化作为“柔性杠杆”,既保留乡土社会的伦理根基(如尊长权威),又融入现代治理技术,破解了“政府热、群众冷”的治理困境。阿妈议事会的实践表明,民俗文化通过价值凝聚、行动协同、利益共享的三重机制,将原子化的个体转化为“责任共担—行动共为—利益共享”的治理共同体,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兼具文化根性与现代效能的解决方案。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外部助力

四、妇女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治理机制

其一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推动“阿妈议事会”组建,由此实现服务延伸。德茂井村党小组立足于德茂井村在基层治理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功能性缺失问题,具体表现为德茂井村仅有 4 名党员和村干部在处理“土地退让、环境卫生、纠纷调解”等琐碎事务时“明显吃力”的现象,在德茂井村党小组的带领下,村民推选德高望重妇女,在妇女中选出一名“老阿妈”当家作主,带领议事成员开展议事工作。村党组织通过动员妇女参与、搭建议事平台,将妇女群体纳入治理体系。例如,党员张忠福无偿提供老宅作为议事会活动阵地体现了党组织对资源整合的引领作用。阿妈议事会的运行方式主要采取“1+4+N”的模式。“1”代表的是党组织在阿妈议事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4”指的是四名党员在阿妈议事会中的作用,他们负责动员和协调工作。“N”代表的是服务保障和群众参与,这里的“N”是不定数,意味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多元化的服务保障。此外,禄劝县推行农村基层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制”,明确村务决策流程,议事会通过监督“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村务透明。阿妈议事会通过“板凳会议”“阿妈评理堂”等柔性方式,将治理场景延伸至田间地头,弥补了村干部的动员短板。此外,传统治理体系中,妇女和老年人被视为“非正式力量”,但通过议事会参与公共决策,其经验和威望转化为治理资源。阿妈议事会成立后,19 名妇女通过调解纠纷、监督村务,激活了“沉默群体”的治理潜能。德茂井村党小组也通过阿妈议事会,将上级政策转化为具体任务同时通过“监督反馈”箭头接收议事会提交的民情报告,形成闭环管理。

其二是村民通过选举产生“阿妈”,“阿妈议事会”发挥收集民意、矛盾调解作用。在德茂井村,“阿妈”选举由村党小组牵头组织,通过“提名→公示→投票”的民主流程完成。首先,4 名党员入户动员村民参与,宣传选举规则并协助提名候选人,经审核后公示名单;随后以“一户一票”无记名投票选出19 名“阿妈”,当选者需签署履职承诺书,接受定期评议。这一过程以基层党组织为保障、党员为纽带,确保选举公开透明,最终选出村民公认的有威望、善沟通的妇女代表,实现“村民选、村民信”。“阿妈议事会”通过“网格化收集+柔性调解”双路径赋能基层治理。19 名“阿妈”按片区划分责任网格,利用田间闲聊、火塘议事等场景渗透式收集民意,每月汇总形成议题清单提交党组织跟踪落实;调解矛盾时,她们以民族谚语劝解、家支伦理疏导等柔性方式分级化解纠纷,2023 年成功调解58 起矛盾,93%在村级层面闭环解决。作为党组织与村民间的“缓冲带”,议事会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接地气的行动,既强化了民主参与,又以文化认同提升了治理效能。

其三是基层党组织结合德茂井村实际状况和彝族传统习俗,带领村民组建“阿妈议事会”,村民监督反馈“阿妈议事会”议事成效。德茂井村党小组立足村情,巧妙融合彝族“尊长重老,尊敬母亲”的习俗,由村党小组牵头搭建“阿妈议事会”平台。4 名党员深入村户动员,组织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推选19 名德高望重的彝族妇女担任“阿妈”,将基层党组织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议事会依托彝族“火塘议事”传统,以长辈妇女为核心载体,赋予其收集民意、调解矛盾等职能,既激活了民族文化认同,又将党的政策转化为村民可感知的行动,形成“党员引领+阿妈纽带+村民共治”的治理架构。村民通过“一事一评”机制对“阿妈议事会”全程监督:议事会每月公示环境整治、纠纷调解等成果,村民可扫码评分或通过“家族议事会”提出建议;基层党组织结合彝族“家支议事”传统,组织村民代表对阿妈履职打分,满意度低于60%启动整改。这种“双向监督”既借力彝族集体决策文化强化公信力,又以透明化反馈倒逼议事会提质增效,推动“阿妈管村务”向“村民共治村”深化,实现基层民主与民族传统的有机统一。其次,4 名党员分片包干,承担动员与纽带职能。他们既入户宣传政策,又组织村民推选 19 名阿妈;同时跟踪议事会决议执行,例如监督花卉认养责任落实,确保“党组织意图→群众行动”无缝衔接。

其四是“阿妈议事会”1+4+N 的运行模式。包括党小组作为治理轴心,统筹搭建议事平台、制定章程,例如将彝族“火塘议事”传统纳入议事流程,并监督执行结果。通过“服务延伸”箭头将乡村振兴政策转化为具体任务清单,指导阿妈议事会聚焦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议题。最后,19 名阿妈按网格收集民意,依托“火塘会”分级调解矛盾;村民通过扫码评议、家族议事会对阿妈履职打分,形成“提出需求→参与解决→监督反馈”闭环。

姓名:李旭涛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2002 年12 月22 日籍贯:(精确到省市)云南省昆明市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专业:政治学理论研究方向:边疆治理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1 习近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2 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e2001(5)

3 戚晓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中的女性参与[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3) :93-98

4 杜辉,毛清辉:马克思恩格斯女性思想的时代价值—以女性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4 期

5Beauvoir, Simone de. The Second Sex(trans:Constance Border and Sheila MalovanyChevallier)[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1 1: 160.

6Markham,Susan Ann.(2013).Women as Agents of Change: Having Voice in Society and Influencing Policy.Women's Voice, Agency, and Participation Research Series; no. 5.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