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花丝镶嵌在当代表达中的再设计路径与文化重构研究

作者

陈聪 周佳涛 胡卜文 杨熠帆

宁波财经学院 浙江宁波 315175

引言

花丝镶嵌技艺源远流长,兴起于汉代,鼎盛于明清,因其造型华美、工艺繁复而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这一工艺以贵金属丝为基本材料,通过掐、填、攒、焊等多道工序,形成精致的立体装饰效果,广泛应用于皇家器物、宗教饰品等领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工艺价值。随着时代演进,花丝镶嵌逐渐脱离日常审美与生活语境,更多作为非遗符号被收藏或展示,其在当代社会的功能边界不断收缩。面对消费结构、审美趋势和设计逻辑的深刻变化,传统工艺如何实现当代表达,成为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花丝镶嵌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传统美学特征与工艺语言,探索适应现代语境的再设计路径,旨在推动其在生活化、符号化与文化传播层面的重构与创新。

1. 花丝镶嵌的传统技艺与文化根基

1.1 工艺特征与美学精神

花丝镶嵌以贵金属材料为主要载体,工艺流程包括制丝、掐丝、填丝、焊接、镶嵌、抛光等多个步骤,每一环节均要求极高的精度与手工技巧。技艺核心在于将金、银等金属材料抽成细丝,以此构建复杂精细的纹样结构,再配以宝石、珍珠等饰物,通过焊接与镶嵌结合,形成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的视觉效果。其装饰图案多以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为基础,涵盖花鸟虫鱼、云纹龙纹等意象,不仅具象表现力强,而且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象征功能。

美学上,花丝镶嵌体现出精微对称与繁中有序的东方审美精神,强调细节的丰富与整体的和谐。在材质与光泽的配合上,金属的冷光与宝石的艳丽形成对比,呈现出富丽堂皇却不失雅致的装饰特征。这种独特的造型语言,使其在古代常作为帝王冠冕、典礼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权力、财富与身份的象征意义。

1.2 文化语境与历史传承

花丝镶嵌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一种嵌入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中的文化符号。在皇家文化中,该技艺承担着礼仪制器、宗教供奉等功能,是“礼治”文化体系的物质体现。其发展过程始终与宫廷制度、宗教祭祀和贵族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使其具有高度仪式性和象征性。工艺在明清两代尤为繁盛,成为官办工匠制度下重要的手工艺门类,技艺传承多通过“师徒制”方式封闭流转,导致其较难在社会层面广泛传播。

随着近代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花丝镶嵌逐渐失去原有功能性依托,其文化身份转向静态的展示性存在。在国家级非遗政策推动下,虽然传承活动得以维系,但其与现代大众文化之间仍存在隔膜。因此,重返花丝镶嵌的历史语境,不只是为了还原工艺过程,更是为再设计提供文化基础与方向指引。

2. 花丝镶嵌面临的当代表达困境

2.1 工艺脱离现实生活

花丝镶嵌技艺因制作耗时久、成本高、工艺精度要求严苛,难以在现代工业化消费体系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其作品大多用于陈列、典藏和展示,缺乏日常使用属性,与现代人对饰品“轻便、功能化、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存在落差。在日常场景中,这类作品的使用频率较低,市场接受度偏弱。消费者更多是以“观看者”身份接触作品,而非作为“用户”参与使用,这导致花丝镶嵌在市场机制中逐渐边缘化。

传统的非遗传承模式也限制了其传播路径。目前多数作品仍由个体工艺师傅以师徒制方式传承,缺乏系统的设计转化机制与产业支持平台。在缺乏现代传播渠道与受众互动的情况下,其社会影响力与文化辐射能力受到限制。即使在文化展览、非遗进校园等公共项目中,花丝镶嵌仍被定位为静态展品,而非具备再生产可能的生活美学元素。

2.2 视觉语言与当代设计的错位

当前花丝镶嵌的造型语言仍多局限于传统吉祥符号、宫廷样式等程式化视觉结构,与当代设计偏向简洁、功能导向的风格不易衔接。在尝试融入现代语境时,

部分作品流于形式拼贴,仅保留技艺表层形态,却忽略了工艺背后的文化逻辑。

这种片面再现方式容易使作品失去文化厚度,成为符号化消费的装饰品。

同时,一些设计实践在转化过程中过度强调视觉创新而削弱传统特征,导致风格趋同、辨识度下降。加之当前设计教育体系对非遗技艺关注度不足,使许多青年设计师缺乏相关知识储备与操作经验,难以实现传统与当代的深度融合。最终导致花丝镶嵌在设计领域处于被动位置,既无法固守原貌,也未能有效转化。

3. 花丝镶嵌的再设计路径与文化重构策略

3.1 材料语言与造型逻辑的现代演绎

花丝镶嵌的再设计应立足于材料特性的重新解读和结构语言的当代表达。传统工艺中大量使用金、银、铜等贵金属,其韧性和延展性使其具备精密塑形的可能。现代再设计可以结合 3D 建模与数控设备对花丝图案进行结构优化,在保留精细构造的基础上减轻重量,增强佩戴与使用的舒适性。通过将传统金属丝与玻璃、树脂、陶瓷、皮革等新型材料相融合,不仅可以突破风格局限,还能拓展应用场景,满足更多元的生活需求。

在造型逻辑方面,设计师可从传统图案中提炼基本几何元素,转化为简洁、抽象的符号体系,实现与现代视觉语言的对话。如将卷草、莲纹、祥云等图案进行模块化处理,使其适配不同产品品类,从首饰延伸至文具、家居、服饰配件等领域。

3.2 非遗文化的生活化转译与身份再定义

花丝镶嵌的再设计不仅关乎形式转化,更涉及文化认知与身份建构的重塑。传统工艺往往承载仪式性与等级性,而现代社会强调个体表达与情感共鸣。因此,在再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文化叙事的生活化转译。设计师可从地域故事、节气习俗、情感记忆等生活元素中提取灵感,以当代语境赋予作品新的文化语义,使消费者在使用中产生文化联结与情感认同。

例如,在节日首饰中植入中国传统节令或生肖意象,通过寓意表达与日常场景结合,使作品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实现价值重构。同时,也可借助新媒体与数字平台进行沉浸式传播,通过短视频、交互动画等方式讲述工艺背后的文化背景与制作过程,使传统技艺实现跨媒介表达与跨圈层传播。

另一方面,传统工艺的再设计应突破工匠“孤岛式”的个人技艺表达,构建由设计师、技艺人、品牌方、用户共同参与的创作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确立“当代花丝”的文化身份,使其从皇家工艺的历史身份转化为一种具有文化温度与设计价值的社会表达方式。

4. 结语

花丝镶嵌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其当代表达不应仅限于样式复刻,而应深入探讨材料语言、视觉逻辑与文化语境的转化方式。本文从工艺本体出发,分析其在现代市场中的应用困境,并提出面向生活化、符号化与协同共创的再设计路径。通过文化重构与身份再定义,花丝镶嵌可在当代获得新的生命力与传播空间。未来应进一步推动设计介入、教育融合与产业支持,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形成活态传承的可持续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逸晴.花丝镶嵌在当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24.

[2] 邢雅丽.浅谈传统花丝镶嵌工艺的创新设计[J].大众文艺,2023,(24):43-45.

[3] 何彦欣,刘红艳.花丝镶嵌首饰的创新设计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22,(17):77-80.

[4] 张婉婉.设计思维下花丝镶嵌演变进程中的文化表达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22.

[5] 安琦.袁长君花丝镶嵌结合其他工艺美术形态的探究与应用[D].北京服装学院,2023.